三宝阳江的阳江豆豉

阳江特产豆豉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豆制品。在古代,豆豉被称为“幽”或“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茜的《名食释文》,书中盛赞豆豉“五味之和,必有之”。公元2-5世纪的《诗经》中也有“制黑豆”的记载。古人不仅用豆豉调味,还入药,非常重视。《汉书》、《史记》、《齐姚敏书》和《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

阳江豆豉,与阳江漆器、刀具一起,被称为“阳江三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她就带着浓郁的香味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城市:八九十年代,她游历海外,远销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内外客人通过醇香可口的阳江豆豉对阳江产生了兴趣。

长期以来,阳江豆豉一直是阳江人厨房里不可或缺的调料。不管做什么菜,加一把豆豉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无味为有味。半粒豆豉会产生唾液,在牙齿和脸颊上留下香味,回味悠长。在调味品种类越来越多的今天,豆豉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关于阳江豆豉的起源,有一个悲伤的故事。很久以前,平岗人王三德的祖先与窦结婚,生下一子后死去。其余的人,都史和他的儿子,住在杨沫下游一个又矮又破的土地庙里,靠乞讨为生。一天,两个女孩得到了许多煮熟的黑豆,窦的妈妈不忍心吃,所以她把剩下的放在一个瓦罐里。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有一天刮风下雨,我不能出去乞讨食物。窦想起了黑豆,打开瓦罐一看,黑豆已经长出了厚厚的一层霉斑。人生太苦,不能浪费发霉的豆子。都史把模具洗干净,吃了一点填饱肚子,然后把剩下的放回瓦罐里。为了防止煮好的豆子再次发霉,她在豆子上撒了一把盐。

十多天过去了。两个女孩长途跋涉乞讨回来,一到家就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屋里屋外到处找,发现是瓦罐里煮好的黑豆。拿出来尝尝。又香又好吃。这个意外的发现让窦兴奋不已。从那以后,都史一直用这种方法来处理豆子。她去世后,她的儿子教村民如何酿造煮熟的豆子。为了纪念窦家人,村民们把这样做出来的熟豆子叫做“窦氏豆”,后来简称“窦氏”。因为是豆制品,所以改名为“豆豉”。

时过境迁,窦的事迹早已难考。无论传说是真是假,都给豆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阳江豆豉能屹立数百年,主要是因为原料和产品的风味独特。先说原材料。阳江产的黑豆全部用于阳江豆豉的制作。因其皮薄肉厚,颗粒适中,皮色深油,发酵豆豉肉松,风味浓郁醇厚,味道鲜美,回味悠长。另外,在高温浓缩下,其他种类的豆豉会变成糊状,而阳江豆豉仍然颗粒细腻,味道更香。比如获得国家金奖的广东“豆豉沙田鱼”罐头,就是以阳江豆豉为主要辅料制成的。很多地方生产的豆豉都是含水的,但是阳江豆豉是干的,比较卫生,运输方便。阳江豆豉因其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的独特性和优良品质,被港澳客商誉为“佼佼者”。

和所有的豆豉一样,阳江豆豉可以配各种口味。它不仅能给菜肴增添风味和色彩,还能刺激食欲。只要放一点进去,食物就会有不同的味道。阳江豆豉软糯香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蒸鱼、肉、排骨、炒菜的好调料。因此,阳江豆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知名的调味品和食品加工的理想原料。阳江豆豉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阳江三宝”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采用当地黑豆为原料,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历时两个月发酵酿造而成;色泽黑亮油润,豆豉肉质疏松,豆豉味香可口,风味独特。它是很好的调味品和佐料,也是食品加工业的主要原料。豆豉被用来制作各种鱼罐头、酱料和其他食品。产品远销香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38个国家和地区,以其卓越的品质被客商誉为“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