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北探曹操?

刘备的皇帝白蒂城托付孤儿后,诸葛亮重装上阵,静候全。平定中南部叛乱后,经过三年的准备,开始了征服曹魏的战争,史称诸葛亮北伐。

关于诸葛亮北伐,有四次,五次,六次。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所以很多人相信历史上诸葛亮六次北伐曹魏。吴国庆将军主编的《中国战史》一文《蜀汉北伐曹魏》也说是六次,并指出具体年份,即:

魏明帝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正月,第一次;

魏明帝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228年12月,第二次;

魏明帝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第三次;

魏明帝太和四年,蜀汉建兴八年,230年7月,第四次;

魏明帝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第五次;

魏明帝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三四年二月,第六次。

造成时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蜀汉与曹魏之间攻防形势的变化。比如第三次,有人认为诸葛亮虽然出了阳平关,攻打了曹魏的武都和尹平,但不是北伐的重大战略意图,所以不算时间。

不管多少次,诸葛亮北伐总体上是一场政治战略战,对蜀汉政权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北伐前夕的复杂形势

1.三国战略基础动摇。刘备攻取西川后,关羽从荆州向北伐曹魏。结果他失去了荆州。因为荆州是空的,吴栋占领了它。关羽离开麦城,被吕蒙杀死。鉴于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发动了夷陵之战,希望夺回荆州。但东吴的鲁迅烧毁了营寨,刘备打败了白帝城,在那里“投靠孤儿”。夷陵之战,诸葛亮联吴抗曹,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元223年,诸葛亮派马可和邓骘到吴栋,希望重新团结联盟,以拒绝曹魏,吴栋同意了。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和吴栋两个弱小的政权再次结盟,为诸葛亮北伐创造了基础。

虽然蜀汉和吴栋重新结盟,但是由于综合国力的变化,曹魏越来越强大,而蜀汉和吴栋逐渐衰落,这个联盟的基础已经动摇。

2.曹丕的内外改革。魏文帝曹丕称帝后,对曹魏的内政外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曹魏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并逐渐威胁到蜀汉和吴栋的利益。一方面,为了防止内乱,曹丕将兄弟们迁出,剥夺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在整顿九州(司、游、清、何、纪、徐、虞、梁)内政中,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笼络民心,封复南匈奴、辽东,稳定了曹魏的后方,解除了蜀汉在东吴斗争的后顾之忧。

曹丕在夷陵之战和蜀汉东吴的情况下,不断采取军事行动和政治劝降。公元223年,曹丕上书诸葛亮劝其投降,诸葛亮公开拒绝。曹丕还以孙权拒不派太子为借口,三次出兵攻打吴国,但都因长江天险而失败。

3.曹睿休养。由于蜀汉淅川山高路长,东吴长江大河自然灾害,曹丕的统一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睿即位。曹睿总结多年三国战役的教训,决定采纳孙子等人的建议,坚守关中的战略险要地位,变进攻为防御,停止使用外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待富国之后,再作蜀汉和的打算。

曹睿的国家休养政策无疑是正确的。看似停战,实则对弱蜀弱吴是致命的。一旦曹魏强大到可以一举消灭兀术,他会毫不犹豫地吞并这两个国家。

4.蜀汉政权派系矛盾深重,国力衰弱。蜀汉政权可分为三派:荆州派(刘备的根基)、东周派(李严、刘璋等)。)和蜀地派(乔舟等地方势力)。刘备收购西川后,因为占领了荆州,集团内部矛盾不是很突出。但夷陵之战,刘备战死,荆州失守,荆州派损失严重,蜀地派崛起,诸葛亮不得不拉拢东周派,以缓解日益突出的派系斗争。

刘备死后,魏蜀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国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整体来看,曹魏变强了,而吴、蜀有衰落的迹象。诸葛亮用北伐来应对这样的局面,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诸葛亮北伐的深远动因

1.以进攻为防御的战略。“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指的是蜀地和四川的地理环境。曹丕多次统一川蜀的计划都因为地理因素而搁置,诸葛亮也没有在曹丕刚执政的时候进行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当时,曹丕已经去世两年,他的继任者是魏明帝曹睿。曹睿采取了与曹丕相反的策略,决定休养生息,这似乎是蜀汉和吴栋在有利的生存机会中隐藏的危机。

就国力而言,蜀汉地区地广人稀。后来刘禅投降曹魏时,蜀国人口只有20万,大约是65438+20万。蜀国军队维持在654.38+0.8万左右,超过蜀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654.38+20万人口,蜀人负担很重。这样蜀国的国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我们如何打这场仗?

那么,诸葛亮的北伐,就算成功了,又是如何吞下庞大的曹魏的呢?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当然知道,与其坐以待毙,坐等曹魏更加强大,不如先发制人,露出狰狞面目。根据蜀汉的天险,曹睿被困住一段时间,不断骚扰曹魏,让蜀汉得以延续生命。

这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思想,他的动机之一就是攻防兼备。

2.天才的救国意志。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军国主义。因为需要大量的军事物资,蜀汉屡战屡败,几乎拖垮了整个蜀汉经济。事实上,到诸葛亮去世时,蜀汉的军队仍然具有相当的战斗力,这主要取决于诸葛亮的天才战术思想。

从六次北伐的整体情况来看,除了第一次失守街亭,部分兵马稍有损失,其他几次都没有撼动“首都”蜀汉。诸葛亮并不是真的想吞并曹魏,因为他根本吞不下曹魏,所以一般采取骚扰战术。通过骚扰和东吴的牵制,曹魏不敢发动大规模战争,以保证蜀汉政权的生存。

北伐时,诸葛亮将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的军民迁到汉中,大大壮大了蜀汉的国力。诸葛亮从陇右开道,依靠陇右的有利地形拒曹魏于北,并获得陇右的良马物资,耕种田地,使军需得到保障。

诸葛亮依靠自己的天才意志,以战养兵,以战克敌,延续国家。这是诸葛亮的第二大动力。

3.在遇见他中报答恩情,转移内部矛盾。刘备三顾茅庐虽然只是小说,但诸葛亮的起步真的是拜刘备所赐,这份感激之情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虽然邝福汉的理想越来越远,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并没有改变。这是诸葛亮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仆人的仁慈,也是一直提倡的典范。

如前所述,夷陵之战后,蜀汉政权内部派系冲突突出,以乔周为代表的蜀地派崛起,荆州派逐渐衰弱。诸葛亮为了控制蜀汉政权,不得不拉拢东周派。通过北伐曹魏,把蜀汉政权的主要矛盾转移到与曹魏的矛盾上,也是诸葛亮控制蜀汉政权的一种方式。

三、诸葛亮北伐的总结

1.横幅粗心大意,煞费苦心。当蜀汉开始把世界分成三部分时,它是在“光复韩石”的旗帜下。但东汉末年,朝廷腐朽,改朝换代的趋势不可避免。作为一个新的统治阶级,曹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蜀汉再打“光复韩石”的旗号显然不合时宜,使蜀汉失去了人民的政治支持。诸葛亮北伐特别孤立。

相反,曹魏占领关中土地,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他抛弃了腐败的东汉政府,选择支持新兴的曹魏,深得民心。

2.经济角力不可持续。战争本身就是为了粮草而战。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其中四次都是因为粮草不足。川川之地多山,像关中平原这样千里之外的土地很少。所以诸葛亮虽然定居陇右,但支出超过收入,难以为继。再加上川蜀地广人稀,总人口只有90万,缺乏北定中原的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相比之下,曹魏关于中国良田和秦川百里良田的知识,司马懿这一代人才,没有打出来,诸葛亮被拖得弹尽粮绝。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从不出征的原因。

3.军事差距是不可持续的。蜀汉总人口不到一百万,正规军保持在18万左右。除去镇守军事关隘和都城成都,能参加北伐的兵力最多为65438+万,是蜀汉最多的一次。此外,蜀汉人口少,军队难以为继。所以,一旦战败,就是亡国。反观曹魏,仅防备吴栋的前线兵力就达65438+万左右,而其他地区则有相当数量的机动部队,可谓兵多势众,兵力的悬殊也注定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4.尽你所能,你的精神才会持久。魏、蜀、吴三国合起来,蜀汉最弱。诸葛亮入主蜀国后,用战争延续了几十年的生命。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诸葛亮的谋略和精神可见一斑,确实值得称道和传承。一个“榜样”形象地展现了诸葛亮关心国家、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为古人,也为今人,也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