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人民大会堂于10月28日开工建设,1958,9月28日竣工投入使用,1959。

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程去莫斯科考察,准备建一个能容纳一万人的礼堂。8月,中共中央作出指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包括万人大会堂。

这些项目包括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和农业展览馆。这些主要建筑必须在1959国庆当天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观众席的战役打响了。

人民大会堂的总体特征:

人民大会堂雄伟壮观,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略高,四面都有门。外部为浅黄色花岗岩,顶部为黄绿色琉璃瓦檐,底部为5米高的花岗岩底座,周围有134高的圆形柱子。

人民大会堂的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的额头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面对正门有十二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主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周围的建筑层次分明,整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一幅庄严而美丽的画卷。内部设施齐全,声、光、温控制,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等现代化设施。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入口是一个古朴典雅的中央大厅(只是入口大厅没有座位)。大厅后面是万人大会堂,宽76米,深60米;会议厅北翼是可容纳5000人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会馆。

百度百科-人民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