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简介?
扬州是一座有着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城以来,古扬州几经沉浮。是中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中国东南最大的大都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被誉为“世界首富”。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春秋时期的汉沟(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段)、汉代的广陵王墓、隋代的杨迪陵、南北朝的大明寺古刹、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馆、宋代的普哈定墓、仙鹤寺、 明清私家园林(以四季闻名)和河源(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闻名)。 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一直是人们聚集的地方,是一个繁荣的城市,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优雅的花园。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为历代园林专家所青睐。十里湖区两岸,造就了“两堤花柳皆依水,一路上山”的圣地。观音山上寺庙众多,被誉为“江南第一灵山”。“月夜二十四桥,玉人哪里可以教吹笛子?”自古以来就是赏月的好去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都市山林”美誉的河源,以四季假山闻名的园林,杨迪、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宫殿等等。美景数不胜数,真是江南一绝。扬州在历史上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故乡。著名的地方戏,如扬剧、扬州评话和扬州印青,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扬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和绒花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并在最近的清代蓬勃发展。以其精湛的艺术和精湛的制作而闻名,部分产品出口到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扬州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历经沧桑,跌宕起伏,辉煌一时。汉、唐、明清的繁荣,使这座古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汉是扬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杨迪开凿大运河,确立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盛唐时期,扬州天下第一富,有时被称为“杨一益二”。清代中叶,扬州成为中国水运枢纽和最大的食盐集散地,成为世界上10个居民超过50万的大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5.09平方公里的扬州古城已成为目前中国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之一。有许多历史遗迹、遗址和文物。仅市区就有文保单位148处,其中国家级4处(个园、河源、普哈定墓、隋唐宋扬州城遗址),省级16处。市区文昌路素有“唐宋元明清,古往今来”之称。扬州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扬州积累了厚重而灿烂的扬州文化,经历了数次经济繁荣。文学创作、艺术成就、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是扬州人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扬州为官、旅游,留下了大量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都曾在扬州居住。康干时期,以郑燮、金农、李、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形成于清代的扬州戏曲、评书、书院、雕版印刷、地方志编纂、藏书等,兴盛一时,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如今,扬州科教文化发达,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城市。特色文化扬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不是陈列在博物馆柜子里的古董,而是大山里夜晚照亮未来的火炬。在强烈的山风中,有时光芒四射,有时暗淡无光。许多火炬被山风吹灭,但扬州文化的火炬并没有熄灭,依然熠熠生辉。它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隧道,来到了近代和今天。扬州文化颂,最响亮的是清代王中的《广陵对》。他记叙了两千年来扬州忠烈的事迹,文学艺术的才华,孝子处女的行为,名人学者的著述。总的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出来,国家就亮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描述了扬州在农业、盐铁工业、交通等方面对国家的巨大贡献,也描述了扬州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是一座无愧于世界的历史名城。王中说这话是在乾隆五十二年,也就是康乾盛世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和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一样,预见不到封建大厦即将倒塌,扬州即将衰弱。今人赞扬州文化,应推宋振庭。他说:“扬州文化是中国的综合文化。不管你喜欢什么,你都能找到你爱的。”他列举了扬州在古迹、诗歌、绘画、宗教、祖坟、饮食、园林等方面的贡献。他的中心意思是:“扬州是一个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他对扬州文化的优势赞不绝口。他也写过扬州的明天,但语言模糊,因为在80年代,作者还未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有人批评扬州文化,比如朱自清,说扬州人“小气、虚荣”。小眼如豆,空是虚张声势。康干之后,盐业衰落,扬州城长期被边缘化、封闭,是眼睛如豆的根源;它衰落了但一直富裕,这是虚张声势的根源。朱自清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所以很痛苦。关于扬州文化的衰落,他没有一针见血,而是一针见血。另一位易先生嘲笑扬州人“懒惰、浪漫、颓废消沉”。易先生最后输了官司,但易先生没有输。谁能说今天扬州的文化基因里的那些元素,如:低贱、多嘴、怕吃苦、封闭、傲慢,都消失了呢?一个城市从建立的那天起,就逐渐拥有了一种文化精神。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精神逐渐发生了变化,或从保守愚昧到昂扬开放,或从奋发图强到消极颓废,而且不会一成不变。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的扬州更是如此。意识形态作用于经济,但它是由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在我们的土地上挥舞第一把铁锹挖沟壑的先辈和今天在电脑桌前用键盘指挥南水北调工程的人们,不会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扬州文化最蓬勃最强大的时代是在唐代。“满街杨柳,云映两座城”,“城桥灯火通明,郭帆水近半牛”。扬州的物质文明是扬州人自己创造的。可想而知,那天扬州人走在月亮桥上,会昂首阔步,英姿飒爽。扬州人写下了《春江花月夜》,在其中他们看到了浩瀚的河流,明亮的月亮和星光,飞翔的大雁和潜水的鱼龙。在看到万里的同时,他们想到了生命的宇宙。后人从盛唐的歌声中读出雄伟、壮丽、壮丽、壮丽的气息,从盛唐扬州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智慧和灵性中读出。扬州不仅是扬州人的扬州,也是所有人的扬州。秀才到了扬州,反思“愿学儒术,书窗误一生”,于是意气风发,另有打算;失意人到了扬州,唱的是“沉船边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春”,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当时的扬州,到处都是希望的火焰在闪耀,到处都是生命的鼓点在敲打。后人模仿唐诗,写与不写总是不一样的。没有别的秘密,因为那个时代缺少了盛唐的气息,城市缺少了盛唐扬州的文化精神。所有的模仿努力都只是徒劳。清末民初扬州文化精神趋于“小气、空虚”。南北交通线被移动,城市被边缘化。可惜咸丰年间成了拉锯战场,陆舍一片废墟。扬州不仅失去了长三角的中心地位,也失去了苏中地区的中心地位,变成了江北小城。修脚理发成为主要行业,争鸭争鸡成为文学表达的主要内容。扬州人眼里看到的,是笼中鸟斗虫,打牌打麻将,不再是钱山茫茫。扬州渐渐坐井观天,于是变得“小气”;扬州常悲昔日之荣,故有“虚气”。随着卑鄙和虚荣的统一,懒惰和颓废的病菌潜入并肆虐。说清末民初的扬州文化接近于“定居下来的浪子”文化,不无道理。扬州文化一言难尽。说它辉煌,说它没落,说它意气风发,说它颓废消沉,说它博大精深,说它没落,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取决于介入的角度,取决于评价历史的哪个阶段。文化是动态的,扬州文化的火也是。好在近几十年来,扬州文化的趋势是要重生,要刷新,要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