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其教育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的基础作用,提出了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课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历史教育范文: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育概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进行社会美的教育。首先,要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二是探索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第三,挖掘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四是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电化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为人类的理想社会而奋斗终身的观念,实现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教科书本身就是一部美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贯彻美育原则,既是根据学科特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处处都有审美的对象。美可以分为三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本文围绕历史教学和社会美的教育,谈一些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往往表现为各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植根于实践,而且是实践本身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美是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往往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表现为德性教育。古往今来,不乏民族精英等浪漫主义人物,他们的光辉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育的绝佳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历史教科书中蕴含的社会美育内容。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心灵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爱国主义是精神美的最重要表现,是社会美育的最基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对自己国家几千年来巩固下来的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仅以吃苦耐劳著称,而且是一个热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正气之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剿灭鸦片的林则徐、沙场洒热血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多么忠诚;从随船* * *而生的邓世昌、为国捐躯的丁,到甘愿为变法而死的谭嗣同、致力于“为天下人谋幸福”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之举是何等的英勇;朱自清宁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时期毅然蓄起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表演,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_ _在狱中激情挥洒的《可爱的中国》,成为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虽然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但他们身上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不畏强暴、不甘屈服、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在过去面临的严重危机中灭亡;正是因为他们勇往直前、流血牺牲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正是这种爱国情怀,成为我们今天腾飞,跻身世界强国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历史上,无数英雄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的反英英雄圣女贞德,到为黑奴自由而战的塔布曼,从美国国父华盛顿、杰斐逊、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制定的国民大会,都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它的表演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的和平建设环境下,做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第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好和理想是紧密相连的。理想是人生的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社会性的,阶级性的。.....一个人的理想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理想。”

青春期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这个任务。

中学历史课本上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仁人志士。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准则是人的幸福……”年轻时,毛泽东就下定决心要“改造中国和世界”。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国的崛起”而学习。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我想揭示大自然的奥秘,造福人类。”他们共同的崇高理想是为民族和人类寻求幸福。

* * *社会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理想教育内容来教育青少年,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自我,二是缺乏远大理想。我们应该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要求的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营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青少年要逐渐明白,社会是人类社会,人是社会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所以,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是基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个人只有对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挖掘德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姐妹。”因此,美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

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一直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虚其身,无所不用其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提倡“温和、善良、礼貌、节俭、妥协”和“克己”;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修身”;刘备主张“勿以小恶,勿以小善”等等。都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中国古代有很多清官,他们清正廉明,一心为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清官不贪,清官不贪;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陶渊明“五斗米不折腰”;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无不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普通的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重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怀和情操,都是极其感人的。正是像雷锋、朱伯儒、孔繁森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高尚的感情和情操成为了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与资本主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道德规范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集体主义原则要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德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必将有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第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奉献精神。

上帝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应该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其实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推动了人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历史教学中,努力探索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出了《资本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司马迁走遍祖国,历尽艰辛。虽然因贪污受辱,但他决心写出历史巨著《史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献出了生命。英国现代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夫妇依靠简单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界的新领域。

许多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一样一丝不苟、勤奋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才能有所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科学和人才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年轻一代应该从小就决心献身于科学和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坚持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坚持和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家为坚持真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教义真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然他被宗教裁判所囚禁了七年没有动摇,但最后还是被教会烧死了。临刑前,他对着火堆大喊:“火征服不了我,未来的世界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多么英勇啊!在探索科学奥秘、寻求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也表现在很多方面。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育内容并不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育,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社会美教育,除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还应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音频等现代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点决定了现代视听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科书中的社会美的因素,借助历史图片、幻灯片、录音等视觉载体,再现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比如在讲述红军长征时,播放一首《穿越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还可以编制简单的幻灯片,再现一幅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古人强调“以史为鉴”和“明智地读史”,就是理解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会交往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认识规律,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人类社会如果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力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改革,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最终原因都是这些国家当时经济生活中的内部矛盾。同样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学生了解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客观规律。社会美容教育说到底是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许多历史事实的总结,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遵循和运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来,从而实现社会美育的根本目的。

中学历史教育范文2:中学历史反思性教学与实践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摘要:文章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试图对中学历史学科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场运动,从产生之日起就一路高歌。主要是因为它为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性,不断探索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培养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践方式。因此,“教师应该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照搬,积极反思自己的课程和教学行为。”

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引入无疑为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教师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在,我结合中学历史课本,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个人体会,以求教于方嘉。

所谓中学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于对自身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历史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经验,以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备课时,教师要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比如我在准备《中国古代经济政策》【高中人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的时候就反思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据课程标准,“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必须要教的,但人版教材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程标准制定者的失误?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比较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的“萌芽资本主义”。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其实这个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下,提倡做雕像。在这个以“求定息,斗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就算长大了也毫无意义。总会被掐死,不需要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佣制,宋朝就有,但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也没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把所谓的‘萌芽资本主义’称为‘资本主义’是一个误导性的概念,如果改名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另一位学者双仁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似乎在春秋战国时期找到了‘资本主义的种子’,在明清时期,似乎还能找到很多‘奴隶制’的残余。

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似乎无法严格清晰或刻板地区分社会形态的演变。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找到相同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往往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从上述学者的讨论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虽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争议就把一个字漏掉。况且课程标准里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不能说。关键是怎么谈。

如果太深学生理解不了,给学生下结论就更违背科学原理了。针对上述情况,我一方面在备课时补充了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知识,同时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这样既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弥补了人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以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有效控制课堂中的问题。

比如我在教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外国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的是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情况。但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同时介绍了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和中国军民斗争的历史。人教版之所以另辟蹊径,从中国人民奋斗史中单独设置专题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这一主题,突出课程标准。备课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思路,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把两门课的内容整合起来。

第一节课,学生可以按时间顺序掌握外国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第二节课,我惊讶地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的内容)发生在“左唐宗收复新疆”(第二课的内容)之前。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历史教学不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我们做什么呢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来教学,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当时我马上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上初中历史教程,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设计教学。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及时的调控使课堂教学更加合理。第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实施反思性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总结和评价,找出差距,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当前和今后的教学活动。如上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这一课,我反思了教学中的问题和效果: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如果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把初中的教学内容补上,我们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是不可能的。我该怎么办?我们能挖掘隐藏的课时吗?如果能设计一个预习大纲,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预习,提前解决课堂上的“障碍”,教学进度自然会加快;同时,预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两个“学”这样,设计一个科学、经济的预习大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以下大纲:

(1)按时间顺序列出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事件及其后果?

(2)中国军民是如何抗击外国列强入侵的?结果如何?

(3)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抵抗斗争联系起来。(4)找出教科书中中国军民抗战的典型事件。这个预习大纲能不能行得通,还有待下节课验证。

2.如何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史实,忽视了情感渗透。这本教材应该是生动感人的,结果却是简单罗列史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然后虚心请教老老师。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制定了以下措施:

(1)采用情境教学。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靠的不是老师简单的灌输,而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课堂上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2)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材中选取的中国军民战斗的事例,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反对外来侵略的大规模斗争。《左收复新疆》赞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所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与反台伐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和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而牺牲的精神。“反帝义和团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高举“反帝”旗帜,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课堂上要选取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进行教学。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无论是政府官兵还是普通百姓,尽管形式和手段不同,但都是自发的或有组织的,但都是站在民族一边,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勇敢抵抗外来侵略。

(3)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他们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着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斗争时,可以启发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的战斗精神。从而将这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用的是另一节课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相比之下,这个班进步明显,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同学准备不足,讨论时间过长,导致教学进度再次延误。这些问题将成为反思性教学的新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促使教学变得越来越合理。

历史学科就是通过认识过去,让人们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修正自己,超越自己。虽然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是现代人。我们教的其实是前人的理解和诠释。由于社会进步和时代不同,人们对历史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近代史。历史教师要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带领学生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综上所述,历史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将成为我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

[1]熊传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与科学研究,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

[3]萧功秦。思想家是快乐的[J]。历史教学,2001。

[4]双仁。空见股票[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反思性教学在西方的兴起及其原因[J].上海教育研究,2002。

[6]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概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中国人民* * *和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历史教学范文

2.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思维技术论文

3.浅谈高中历史教育试卷

4.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5.浅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

6.高中历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