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的历史沿革
始建于隋黄凯十六年(596年),在渭河、永和河、衡水河及北山一带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9处,当时已有先民在此居住。
黄帝时代,齐伯住在岐山下。
于霞治水,知天下山川。岐山地区属于永州。
商朝沿袭夏制,土地仍在永州。
商朝末年,周部落由宾县、旬邑迁至岐山,蒂奇成为周部落的属区。
协信十九年,锡伯吉昌迁至裕丰(今Xi安),蒂奇东部归周公旦管辖,西部归召公管辖。
西周仍沿袭九州体制,齐国隶属于王姬的周国和赵国,由周朝直接管辖。
周平王东迁洛阳(前770年),秦襄公领兵护送,把相公府管辖的土地让给他。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皇帝第一次统一六国,废封建郡后,齐国地属文史郡。
西汉初年(公元前104年),长安以西的凤翔府被定为有夫峰,领郡二十一。
蒂奇西部属武功县、眉县、郭县、永县,东部属杨梅县,北部属都阳县。
东汉时期(25~220),蒂奇南部属于梅县和武功县,其余部分属于同一县。
三国时(220~280),又改扶风县(治县在李坏——今兴平县),地也旧。
西晋(265~316),州治郡,郡治县。
蒂奇西属永县,南属眉县,东属杨梅县,下辖永州(州在泾阳县西北)和扶风县(县在长安县)。
十六国时期(303~420),岐山地区曾是前赵、后赵、先秦、后秦、夏的疆域。
除李霞北周琴(治州属武功县)外,其余均属扶风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周琦(州治凤翔县南),领3郡9县。
秦萍县(位于今凤翔县南)的周城县(位于太平真军六年)辖蒂奇东部,衡水县(位于太平真军十年的周城县)辖蒂奇西部,武都县(位于太平真军六年)的平阳县(位于今宝鸡市东五十里)辖蒂奇南部,武功县的杨梅县辖蒂奇东北部。
西魏四年(538),秦县改为岐山县,平阳县改为梅城县,地权不变。
北周(557~581),梁武帝第四年(569),三龙郡位于荆州府纪瓦县南部,县以山命名,辖祁阳镇(今祁阳村)。
它属于岐山县。
隋(581~618)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十六年(596),三龙县迁至西四十里(今镇),改称岐山县。
大业九年(613),县迁至八里东北(今顾俊庙、朱村一带)。
唐朝(618~907)从扶风县在关内路设凤翔府,岐山属之。
武德元年(618),郡迁至张苞。
第三年(620),渭川郡(今扶风县)位于岐山县东。
七年(624),县迁至龙尾堡。
贞观七年(633),山东北部、尚义县(今乾县西北)划归祁阳县(今祁阳村)。
八年(634年),郭飞县划归岐山县,并迁至此址。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蒂奇仍属凤翔府。
北宋熙宁五年(1072),秦风路位于陕西路以西,岐山县属秦风路凤翔府。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凤翔路所在地,岐山县属凤翔路凤翔府。
岐山县飞凤翔路袁(1279~1368)隶属陕西省杭中书省凤翔府。
明朝(1368~1644),陕西省改为陕西省,凤翔府不变,岐山县仍属其管辖。
清(1644 ~ 1911),岐山县属冯村路凤翔府。
民国时期(1912~1949),废政留郡。
先属陕西关中路,22年(1933)撤销,设立行政区。岐山县属陕西省第九行政区(先治凤翔县,后迁宝鸡县——今宝鸡市)。
岐山县于1949年7月4日解放,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区管辖(10月0日改为宝鸡区,1950)。
1956 10年6月宝鸡地区撤销,岐山县隶属陕西省。
1958 65438+2月10,岐山县并入凤翔县。
9月,1961,恢复宝鸡地区、岐山县制,岐山县隶属宝鸡地区。
1968年2月28日宝鸡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0月28日1969、10、1宝鸡地区改为宝鸡地区,岐山县隶属。
1971年65438+2月8日撤销宝鸡地区,辖区归属宝鸡市,岐山县归属宝鸡市。
宝鸡地区重建于1979,岐山县属之。
8月1980,1,宝鸡地区撤销,并入宝鸡市,岐山县归宝鸡市管辖。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批准,岐山县撤销原五丈原镇、曹家镇、安乐镇合并为蔡家坡镇,将老县城、井当镇改为老县城、井当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