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人物:王亚飞——不要把海归当成外国人。
如果你在中国、台湾省或香港生活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人们早就不再把海归当外国人了。在中国大陆,迟早的事?归国海外?将进入历史字典。人们对海归的态度在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中变得平和,更多的海归不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我认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在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正在形成与其他西方国家相通的规则,比如信用、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等等。你会发现,保险、投行、通信技术、生物制药等国际化很强的行业都是同质的。当一个行业形成国际化这个名词,海归在中国本土人才国际化和国际人才本土化的相互作用下,很快就会成为历史。1987期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向英国派遣第一批中国学生攻读mba。当时只有20个名额,大量的申请者被严格的过关审查拒之门外。我是文科生,数学没有基础。我只能用我的积蓄请一个数学家教。我每天都找时间学习,计算,记忆。好像变成了钢铁侠,不用吃饭,不用睡觉。想到我的mba专业,我异常兴奋。那时候国内还没有mba,所以我很努力。现在不同了。在国内有一流的专业水平。只要努力,注重提升能力,不做海归也能成为优秀人才,但金子总会发光。
其实我觉得不管是海归还是本土人才,社会需要的永远是追求卓越的人才。我觉得很典型?海归?,是1980年代中后期出国留学,1990年代末回国的。现在他们大约40岁了,事业有成,正在推动中国社会的不同行业。与其说人们关注海归的海外留学经历,不如说人们更关注海归的追求卓越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意识到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成就。
我也想从文化的角度谈谈海归。1992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去了一个教堂做礼拜。一个去中国旅行的美国人用幻灯片展示了他在中国拍的照片。幻灯片中,天坛门口一位卖烤地瓜的老人在寒风中用秤称着每一个烤地瓜。美国人不知道老人用的是秤,也不知道烤红薯放在秤里。他们只看到老人的举动非常严重。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老人小心翼翼地左右移动着秤杆的刻度,称出来的东西一定很贵。然而当图片显示每500g红薯才1.2元人民币时,大家都笑了。我当时怒不可遏,这笑声代表了他们对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蔑视。
我深感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被世界理解是一个国家的悲哀。我记得后来给更多的外国朋友讲了中国发生的事情。我甚至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给楼主讲过中国的红色日记,楼主很喜欢。
当时我也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和印象派作品梦想出国留学。现在中国的文化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在全世界传播,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在融合,所以留学越来越不充满文化崇拜。对于留学生本身来说,无论留学与否,社会的主流永远属于那些坚持信用,追求卓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