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建筑的历史与典型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个分支。董的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建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舒威撩人》有“积木依树而居,名曰甘兰”的记载。“甘兰”,用侗语解释,就是“董家的房子”。至今,侗族木结构建筑仍保持着古代“干栏”建筑的基本特征。
侗族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从古代文献中对侗族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鼓楼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明代匡庐《尺牍》记载:“以埋于地下之大树为独脚楼,高一百尺,盖五色瓦,坠入锦鳞。我以唱歌喝酒为荣,夜宿其上。”鼓楼又叫罗汉楼。清代《广西通志》官版说:“春天,巨木埋于地下作楼,名曰罗汉塔。”从三江县至今保存的高定独柱鼓楼的造型,可以看到地下埋着巨大木头的独柱楼的影子。
可见,侗鼓楼的原始形态是单腿建筑——“依树积木”,形似鸟巢,故侗语称“* * *”(鸟巢)、“百”(叠垒)。如今的吊脚楼、敬亭、亭子、戏楼、鼓楼等建筑,都保留了古代以巨木为中柱的“独腿”建筑方式。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可分为两种:斜山式(俗称屋顶形,因多数侗族房屋为斜山形而得名)和金字塔式屋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鼓楼用杉木榫连接,不用铆钉和楔子。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楼挂着一面长鼓。鼓楼一般有十几米高,有几层到十几层。与居民相比,在高度、功能、形态上都有所不同。鼓楼形似宝塔,最初建造是为了方便人们有一个聚会的场所,敲鼓传递信息。因此,在侗族村寨,人们经常在鼓楼周围建造房屋。在侗寨,高大的鼓楼矗立在中央,周围是居民,并根据山势层层延伸。这种图案体现了侗族人民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在侗族历史上,每当有重要问题讨论、订立契约、抵御外族官兵骚扰时,都要敲鼓号召群众。从村里的“头人”到楼里敲鼓,鼓声会响彻村里的山谷,人可以很快集中起来。你不能什么都没有就上楼打鼓。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一座高层建筑,它是仿照杉树的形状建造的。它以楼上的鼓命名。它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时击鼓聚议的大厅,通常是村民社交和过节日的场所。侗族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活动都在鼓楼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所以侗族文化也叫鼓楼文化。
在古代,鼓楼的设计比较简单,外观也没有现在漂亮。然而,随着鼓楼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增加了许多附加功能,如娱乐、休闲、二重唱、多叶舞(因此,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多叶楼)、议会等。,人们又给了它更多的装饰,才导致了它现在的样子。于风桥,也被称为花桥,始于汉末至唐朝。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现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充满民族气质。狭义指侗族的一种交通风格,广义指百越的交通建筑风格,通常由桥、塔、亭组成。风雨桥多以杉木为主要建材,木材建造,以榫头连接,风格独特,建筑技艺高超。这座桥不需要一颗铁钉,只需要在柱子上凿出无数大小不一的洞,用榫头连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其精密。这座桥由巨大的木头支撑着。拱桥从石墩开始,用巨大的木结构倒梯形吊装,使受力点均衡。甲板铺板,形成一条长长的走廊走道,两侧铺设长凳,供行人休息。石桥墩上建有塔、亭,多层,每层屋檐倾斜,画凤雕龙。在桥檐瓦梁的尽头,有一座檐陵,形似凤凰初升,一条鲤鱼在沙滩上跳跃,一只狮子坐在上面。主梁顶上有一条塑料龙抢宝,上面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画。上面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棚顶铺着坚硬紧实的瓦片,所有裸露的木质表面都涂上了防腐桐油,经得起风吹雨打,依然坚不可摧。于风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侗乡,风雨桥建在纵横交错的溪流和河流上。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设计各种风雨桥。风雨桥多为亭阁式,长廊顶端竖立多座宝塔式亭台,飞檐重叠,桥庄严。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椅,供人们休息。桥壁上雕刻或绘有狮子、蝙蝠、凤凰、独角兽等吉祥物。形象幽默,洒脱,古色古香,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