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934 10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方抵抗日本侵略,保存自己的力量,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岳,突破乌江,渡过赤水河,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越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原,终于在1935。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用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份,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
1935 10,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克服的无数艰难险阻,他以极其轻松的笔调,怀着无比的喜悦和战斗的豪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原文:
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钱山只是闲着。五岭兴波,乌蒙服泥丸。
金沙水搏云崖暖,大渡桥随横铁索寒。很高兴看到岷山白雪皑皑,绵延数里,我们的战士们越过它,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翻译: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在千山万水中走过的艰难困苦,当做平常事;武陵山脉是那样的跌宕起伏,一望无际,但在红军眼里,就像是翻腾的小浪花;乌蒙山虽然高大雄伟,但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泥球。
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打着两岸高耸的悬崖峭壁,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高兴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皑皑。红军翻过了岷山,大家兴高采烈,满面春风。
扩展数据:
从题目可以看出,七律长征讲的是长征的全过程和感受。诗人从前方走上一步,用流畅的笔向四面八方书写,景物向前变换。一首八行七法的诗,走了两万五千里,呈现出一个庞大而无所不包的主题。
全诗满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的种种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是中国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是革命和诗歌史上的里程碑。长征是一个如此伟大而复杂的话题,毛主席用短短的七步曲浓缩了它的景观,包含了许多惊心动魄、曲折悲壮、悲壮的故事。
七律长征表达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红军在远征中对艰难险阻的无所畏惧。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