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差异导致的文化差异。
第一,地域文化是历史积淀。
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当然,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吴文化和苏州文化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地域文化”?既然我们国家有文化,为什么还要强调“地域文化”?在我看来,最能体现某个地理区域和某个空间范围的文化类型就是“地域文化”。因为它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和其他空间范围。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史记》里有一句话,叫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平时说的“习俗”这个概念,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个概念了。我理解的所谓“风”就是今天的流行,“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所有的风都变得庸俗了。那么,你一定很关心“地域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比如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典型之地,是怎么形成的?与其他文化有什么关系?一个文化区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就会有很长的延续性。吴文化区为什么叫“吴”?大家都知道,最早的时候太伯去了吴国,后来到了秦汉,还有其他以吴国命名的,比如吴军,后来的吴国,不断演变延续。同样,吴越文化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越人宁波、绍兴,以及越人建立的越国。后来越国形成绍兴府,也有一个长期延续的过程。因此,尽管中国的历史相当复杂,一些地方如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当地的人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种“地域文化”绝对可以追溯到它的历史传统。所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地域文化”的地方,一般都是通过历史上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
二,不同地域文化的四个特征
那么,“地域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哪里?我觉得最有特色的是方言。就像现代汉语有各种方言一样,分布很广。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尤其是语音上。但这些方言和* * *同音异义词并不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在发音上有一定的对应规则,在词汇和语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方言的特点、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的方言调查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目前,汉语语言学家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划分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大多数人认为现代汉语有七种方言:北方方言、吴语、客家话、闽语、粤语、湖南话、赣语等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人文和自然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长期不太方便,所以一个地区就会形成自己的方言。这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也影响政治生活。
第二个特点是饮食不同。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饮食永远排在衣服前面。饮食习惯因地而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特别是在私人场所,他们尽量利用当地的特产,改善生活,从而形成了许多地方独特的饮食。就像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一样,头脑聪明。同时,“水稻种植往往促进的是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的语言),所以南方人对政治的冷漠个性更为突出。鲁迅先生曾说过:北方人的优点是厚重,南方人的优点是聪明,但厚重的缺点在于愚笨,聪明的缺点在于狡猾。从外观上看,北方人朝南好还是南方人朝北好。王国维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评价是:“南方人冷漠隐逸,北方人入世热情。南方人喜玄幻,北方人重修行。”
第三个特点是婚丧嫁娶的习俗不同,包括节日。一个地方的日常生活,平时可以马虎一点,但节日期间不行。所以相比较而言,“地域文化”也体现在婚丧喜庆的习俗中。
第四个特点体现在民间信仰的差异上。中国不是宗教国家,我们也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政教合一。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人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具有民间特征。
最后一个重要特征体现在民居的不同上。就像南方建筑一样,住宅庭院很小,周围的房子连成一体。南方的房子多采用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更加灵活。在南面,房子的山墙呈马头形,南面的建筑多为粉墙黛瓦,色彩淡雅。北方土地辽阔,山川壮丽,人口相对稀少。因此,定居点往往位于平坦地区,大多数属于平原结构。同一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特别统一,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主要房间都力争朝南。气候越冷,土地越疏松,房子临街的门面也很简陋。通常大面积展示倒屋的院墙或后檐墙,都是依靠大门、门楼的不同规格、不同程度的装饰来获得房屋不同的立面。苏州原有的一些民居都和北方不一样,南方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有些地方的人想随便换房,随便引进外来的建筑方法,十有八九会失败。
三六个因素让地域文化不同。
你要问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首先,一个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地域文化”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如果历史上的交通像今天这样发达,很多“地域文化”就不会存在了。比如今天长江有很多桥、隧道、火车、飞机、汽车,就不会有江南、江北,因为以前出行一次都不方便。考虑到我们国家长期贫穷落后,文化有积累。此外,运输条件限制了人员和物资的交流。
第二个原因是移民。你去一个地方,可以看到哪里搬迁的人多,哪里搬迁的人就有主动权。他们的移民文化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主流文化。历史上,苏州一次又一次地被北方的移民所迁居。南宋时期,大量移民南迁。苏州、杭州、嘉兴、绍兴都是移民。皇帝也是河南人,大臣也是河南人。和尚道士也在此定居,于是大家都学习了河南话,于是在杭州形成了一个方言岛学习北方方言,与周围的吴语不同。
此外,“地域文化”的第三个成因是政权和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地域文化”圈不仅与自然环境、河流山川、地形地貌有关,而且与历久不衰的行政区域不谋而合。苏州府和常州府之间,平时的往来是分开的。不仅是现在,在中国清朝以前,很多事情通常都是以政府一级的行政区为单位,包括县。一般短时间内不会有这样的影响。我觉得中国“地域文化”的这三个方面比较重要。
第四个原因是国籍。我们知道人口迁移不一定是种族迁移。如果是族群之间的迁徙,会对族群分布产生很大影响。
到了近代,另一个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如果把民族文化和外国民族文化放在一起看,中国长期受外国文化影响。
最后一个影响是宗教。宗教的影响,佛教已经本土化了,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一些其他的宗教,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某些特殊领域,宗教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四,保护地域文化的价值
我国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顽强的“地域文化”,所以历史上外来文化并没有系统地进入中国。历史上有部分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如鲜卑人、契丹人、满族人等。他们可以在军事上征服你,但我们最终会在文化上征服你。
第二,“地域文化”具有巨大的发展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文化的特征是多样的。如果苏州看到的“地域文化”在苏北和山东都是一样的,那还有什么意义?正因为有差异,所以对中国不同地区很有吸引力。比如苏州引以为傲的昆曲和评弹,对我们这样的人影响很大。有很多工艺品,还有美食和节日。如果都是一个模式的话,它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如果把各地的“地域文化”发展起来,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建设。
这种“地域文化”也有很多弊端和糟粕。我们做什么呢我们应该改变这些东西,或者可以不再提倡,但也应该保存下来,让后人知道这种文化以前就有过,并加以比较。过去,中国的妇女都要缠足。如果他们以前没见过,怎么知道为什么?我们让大家知道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让大家知道今天文化的珍贵,知道它的价值。还是有些利弊我们今天分不清?如果取消了,再意识到它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就来不及了,不如先保留。
五、新的地域文化需要引导。
“地域文化”还有前途吗?刚才说的条件现在都没有了。原来交通不发达,现在发达了。原来进展比较慢,现在比较快。原来文化比较单一,现在文化丰富了。这样下去,“地域文化”还会存在吗?
当然,“地域文化”确实在逐渐弱化的过程中。比如方言,还有美食,现在在苏州和上海,其他地方的都要吃。目前,“地域文化”的特征越来越消极。还有未来吗?再负面,也会产生新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虽然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千差万别,但绝对离不开当地的文化和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些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力。
现在回到开头,什么是“风”,风就是流行、时尚,什么是“俗”?粗俗是一种既定的习惯。今天我们有很多新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风”,所以变化很快。如何把它变成一种有利于我们各方面发展的“习俗”,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文化有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人性无法强迫,但政府和社会主流有引导的义务。比如我们都担心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削弱文化,但是回顾苏州的历史,可以说苏州从五代开始就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方,但是文化同样发达,而且越来越发达。可以说清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证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和文化并不完全矛盾。原因是什么?人们在相对富裕之后不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另一方面,文化的需求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要真正使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使中华文明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要继续认真发掘和发扬“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发扬光大。我们也相信,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将会有更加灿烂多样的“地域文化”。
语言、外貌、语言、性格、饮食、信仰和习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