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港的汕尾港历史

汕尾港形成后,很快成为粤东著名的渔港、商埠和商品交易中心,有过辉煌的历史。

清乾隆十二年(1747),石碑记载“汕尾一镇,一舟一云,商旅一雨聚,亦是海邑大面积会”。那时候,汕尾港的繁华略有所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香港何志公司的货船开始驶往汕尾。民国3年(1914),客轮、货船定期航行于汕尾与香港、广州、汕头等港口之间。

清末民初,在汕尾经商的外商有100多人。其中,规模较大的事务所还在自己的港口和汕头、香港、广州、泉州、上海等地设立电台,共同经营。此时的汕尾人口1多万(渔民占一半),财政收入占海丰县的三分之二,有“小香港”之称。

民国初年,广东巡抚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修筑了一条通往汕尾坎下城的道路,并在此开设了兵工厂。广东军政府参议会主席廖等军政要员乘永丰号游览汕尾。民国八年(1919),孙中山在《第二次建国方略》中将汕尾列入“建设沿海商埠渔港”范围。1927大革命时期,海丰县设立为汕尾镇级市,汕尾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尔玛依娜路中段97、99号。民国25年(1936),广东省政府也批准广东省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迁址汕尾,校址现为汕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