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漆器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

夏朝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常涂成红黑两色。漆艺存在于殷商时期。1973河南程颢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刻有饕餮图案,并涂有黑红两色油漆。

西周时期的漆器,除朱画外,还用贝、金、玉等多种材料装饰,嵌在漆中的贝称为珍珠母。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木胎的制作变得更加容易。漆器普遍用于一些日常用品中,胎骨的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此外,为了增加物体的立体感,使之更加精美,雕塑和漆器相互结合,雕刻出许多动物形象,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漆器更加丰富多彩,技艺高超,图案多为当时的宗教和生活形态。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品种类繁多:器皿有耳杯、漆豆、漆盘、漆盒、漆珐琅等;家具包括漆箱、漆桌、漆床等。乐器包括竖琴和钟鼓架;武器包括漆盾等等。

漆器制作技术在镂空和彩绘方面高超,尤其是在彩绘、金漆和针刻的精美装饰图案方面。秦代的漆器工艺也很发达,特别是政府有严格的检验管理机制,所以漆器上有经过烙印或针刺的符号和文字作为检验的依据。

秦代的漆器也有很多种。从湖北云梦出土的大量漆器可以知道,有漆盒、漆壶、漆罐、漆瓶、漆耳杯、漆勺、漆刀等。,均以红外黑着色,黑漆面绘有红色或赭色图案。湖北江陵出土的木梳,书画装饰风格鲜明,尤其是人物装饰图案刻画生动。

西汉时期的漆器达到顶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漆器的广泛使用。当时除了官方的管理机构,漆器的生产保质保量,装饰精美,漆器技术也因为产地的扩大而更加繁荣,做工极其精细,分为平原工、漆工、工、清、建、漆工、供应商。漆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制作的时间地点、分工名称、官名,可见漆器的严谨。

汉代漆器的胎体以木胎为主,也有夹胎。漆器有耳杯、漆盘、漆盒、漆罐、漆壶、漆痕、漆案、漆杯和仿青铜的漆鼎、漆壶、漆珐琅等。

汉代漆器的装饰技法以彩绘为主,还有用针刻表现出极其精细的装饰图案的“锥绘”。用玉、云母做表面花纹的“镶嵌”,在漆器表面雕刻后填入金粉,在漆器边缘镶金或铜口,花纹用薄金银片制作后镶嵌在漆器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了利用夹层技术制作的大型佛像。这时的漆器技术被用来服务于宗教信仰,夹胎漆器也随之发展起来。利用夹法轻而牢的特点制作佛像,这种漆佛像在宗教活动时易于奔跑,故称“行走像”。

唐代漆器非常繁荣,这可以归功于其强大的国力,经济繁荣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漆已成为当时的税种之一,产地主要在南方,制作方法多与其他材料结合。如金银花纹结合的“平关”,用贝壳做成的花纹镶嵌在漆器表面的“珍珠母”,有涂层的编织器皿和各种家用器皿的“编织”。

唐代的漆器制作非常精良,最有特色的装饰手法是雕漆装饰,因为在唐代之前,没有雕漆,更多的是采用漆画。

唐代漆器的母体有木胎、夹胎、皮胎、竹胎,其漆雕的装饰,无论是单色漆雕还是异色漆雕,都极为精美。

宋代的制胎和漆器彩绘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当时不仅设立了官方生产机构,民间生产漆器也十分普遍。漆器器皿风格多样,造型简单,表现出结构比例之美。总的来说,宋代漆器以素淡宁静为主。

元代的漆器还保持着宋代的水平,但装饰技术更差。元代的漆艺还有很多种类,有素漆、贴金、去犀、去红、珍珠母等。元代漆器的生产既有官办的,也有民间的,组织庞大,分工精细。漆器的胎体由木胎和夹胎制成,而产品是盘、碗和锅。其中最著名的是目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张承枣”拾犀圆盒。此盒以漆深雕亮磨闻名天下。

明代漆器极为繁荣,景象昌盛。宫廷中有一处“漆作”,由元末明初著名漆匠张成之子张德纲掌管,为皇室制作室内陈设、家具和日用品。民间漆器工艺也普遍发达。《绘饰录》出自明代著名画家黄澄之手,是我国仅存的一部画家专著。

明代漆器工艺门类主要有蒋的螺钿漆器、雕漆漆器、去犀漆器、镀金漆器和日本漆器。永乐、宣德时期的挑红、挑色雕刻十分精致,但在嘉靖时期转化为新作。

明末,周易擅长采红花,首创“嵌宝”工艺,将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龟甲、蓝金、青松、贝壳、象牙、玉石镶嵌在木材和漆尸上。

清代漆器延续了明代漆艺的发展,发展重点在苏州,主要是恢复推广明末战乱中失传的采红、仿漆器,当地的漆器业也得到了发展。比如潮州的金漆木雕,浙江的彩漆竹器,贵州的皮胎漆器,都是以严谨细致的做工非常出名的;苏州中宫被称为“宫中中宫”,为宫廷制作漆器用品,模仿明朝永乐和宣德的中宫。扬州也是采红的起源地;清朝后期,北京的采红就像苏州一样。

总之,漆器工艺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而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的兴衰和发展,不仅向世人昭示了漆器源于中国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结晶,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面貌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漆器工艺经过历代传承和前人研究创新,使漆器成为中国自古以来杰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