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的影评。

1995年8月3日至13年8月3日,率先向国际电影界推广阿巴斯电影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了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展示了他的全部作品。在当年的7-8月刊中,电影节组委会在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刊登了整版的回顾广告,在广告中用下面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才华横溢的伊朗导演所塑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本期电影手册(共114页)也用48页的篇幅对阿巴斯及其所有电影进行了全面介绍。

广告中可能有夸大其词或不实之词,但当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过一半,阿巴斯已经被认为是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种大胆的观点起源于欧洲,但很快就传播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柯拉比奇、克莱尔西蒙、葛达尔等欧美著名导演。所有人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不合作的导演葛达尔,他总是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电影后,他公然宣称?quot电影开始于格里菲斯,结束于奇亚罗的斯塔梅!

(2)在当时的西方电影圈,这位东方导演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同样备受西方推崇的希伊斯·洛夫斯基(Khiesz Lovsky)。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与葛达尔有关。1994年,葛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感谢信,委婉地拒绝了协会授予他的电影奖,同时批评美国人把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放在基亚罗·斯塔梅之上,让这位伊朗导演对在美国受到的冷遇感到很委屈。

(3)葛达尔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后,由阿巴斯编剧、副导演贾法尔·帕纳西执导的《白气球》(1995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不仅获得了广泛好评,还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开始真正被美国观众认可。

除了上面提到的马赫马尔·巴夫和帕哈西,当代伊朗著名导演还有马苏德·贾法里·约扎尼、基安努什·阿亚里、普兰·德拉克尚德、拉克斯坦·巴尼-伊特梅德、纳赛·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学成才的阿巴斯不遗余力地扶持年轻的电影导演,为年轻的电影人制作婚纱,为他们策划电影,剪辑和编写剧本,以至于有人说阿巴斯在当代伊朗电影界扮演着教父的角色。

(1)戈弗雷·塞西尔的电影提问——论阿巴斯·基尔·罗斯塔米的电影,美国电影评论1996第7-8期,中文(钱琳译)出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第1期。作者是美国影评人,主要为《纽约时报》和《观众》杂志撰写影评。

(2)劳拉·马尔维的《科颜氏罗斯塔米的测不准原理》,英国《图片与声音》杂志第六期1998,中国人(梅风译)世界电影第三期1999。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受到了塞西尔和马尔维很大的启发,下面引用的他们的话都出自这两篇文章,就不一一注明了,只说引用的前后。此外,这两本书都被翻译成了中文。我在引用他们的时候,参考原文做了一些文字上的调整,用这篇文章统一了人名和片名。

(3)参见《美国影评人杂志》1995期3-4月号刊登的葛达尔致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尔蒙·怀特的一封信。此外,根据塞西尔的说法,与基耶洛夫斯基狡猾的神秘主义相比,葛达尔更喜欢基亚罗和斯塔梅朴素的人道主义。

(4)斯蒂芬妮·古代的《樱桃的味道和桑葚的味道——评论》,法国电影前台杂志,4月1998,第471期。对于中国人,请看这一期的当代电影。

(5)伊朗青年教育发展协会(简将军?quotKanun是一所教育机构,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由伊朗女王发起,很快就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支持。该机构没有绘画、陶艺等多个部门,成立于1969的电影部迅速成为后起之秀。从65438年到0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电影在伊朗儿童电影节上获奖,卡农成为伊朗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第一部送到国外参加电影节的伊朗电影就是这个机构制作的,很多当代伊朗电影导演的电影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6)阿巴斯的阿巴斯自述,法国电影手册1995第7-8期,共493期。中文(万里独译),见本期《当代电影》。本节引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本文。

(7)阿巴斯《电影没有护照——阿巴斯谈》,蒂埃里·朱利叶斯和塞尔日·杜比亚那斯,法国电影手册第1999号第65438+2月号,为中文(单婉丽译),见本期《当代电影》。

(8)参见《基尔·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访谈录》。菲利普·罗帕特采访美国电影评论杂志,第7-8期,1996,《北京电影学院学报》(钱琳译),第1997期,中文出版。

(9)指电影画面的声带信号,电影放映时一般不投射在银幕上。

(10)李一鸣的感觉威尼斯,当代电影,编号1,2000。

(11)看如何填补感情的窟窿——评(《当代电影》第6期,1998)。在《脱衣舞场》中,伊格杨认为人类的感情就像是一个空洞,一个难以填补的黑洞,以物代物无法解决问题。在他的下一部电影《美丽的下一天》91996中,他尽力描绘了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这部电影改编的小说《题词》中引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话,或许更能说明他拍摄这部电影的意图:由于贫乏的天赋和语言的束缚,人类的心灵学会了虚无,而虚无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世界焕然一新。

(12)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曾经担任过御医和天文主任,也写过一些绝句(类似于中国的绝句),但他生前并没有以诗人的身份出名。直到公元19世纪,他的诗被翻译成英文,才得以广泛传播(中国

(13)与(4)相同。

(14)阿巴斯的一个立方体的六个面——论阿巴斯》,米切尔·西芒、夏羽·古代采访法国《故事片》杂志2月号,1995,总人数408人。对于中国人,请看这一期的当代电影。

(15)阿巴斯在电影创作中对海亚姆的借鉴是从《生活在继续》开始的,他也从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创作灵感,比如《我朋友的家在哪里》就参考了诗人索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飘》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诗人福禄·法鲁克·赫扎德的同名诗歌。

(16)与(13)相同,奇马罗萨(1749-1801)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7)法拉比电影基金会是一个非官方的电影组织,成立于1983,旨在促进伊朗电影文化的发展。

(18)该板块关于伊朗新电影的信息,请参考劳拉·马尔维《基特·罗斯塔米的不确定性原理》的伊朗之春板块;发表在法国专题杂志1991 10(总第368期)上的一组以阿巴斯和伊朗新电影为总标题的文章;法国拉卢斯电影词典(1995版)中的伊朗电影词条;伊朗电影:1979-1984伊朗电影资料馆编。

(19)参见戈弗雷·塞西尔《伊朗电影现状》,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3,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