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概论

“茶”一词的起源最早见于中国的《神农本草》一书,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第一本医学书籍。据有关专家考证,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

中国茶圣第一至唐代的陆羽,在公元758年左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茶叶种植、制茶、饮茶、品茶的方法和经验。据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在中国被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4700多年。

在中国西周时期,茶被用作祭品。到了春秋时期,茶鲜叶被用作食物,到了战国时期,茶被用作治疗疾病的药物。西汉时,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从三国到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徒用茶来缓解禅定困倦,于是寺庙旁的山谷中广泛种植茶叶。饮茶促进了佛教,佛教促进了茶炉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直到唐代,茶才正式作为大众饮料普及到民间。

自古以来,茶就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首次来到浙江天台山国会寺学佛。当他们回到中国时,他们带回了茶叶种子,并种植在日本的何姿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这种茶传播到了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佛教高僧荣熙两次来华,游览了天台、思明、天童。宋孝宗给了他“千光魔术师”的称号。荣山大师不仅佛学造诣深厚,而且对中国茶也颇有研究,著有《饮茶养生》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年,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景山寺学佛。回国后,他带来了景山寺的茶道具和茶桌,将景山寺的茶宴和抹茶法传到了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到了宋代,阿拉伯商人定居福建泉州卖茶。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茶叶也销往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国家。明末,荷兰商船于1610年首次将茶叶从澳门运往欧洲,开启了中国茶叶销往两岸的大门。

中国最早关于茶馆的记载是唐代开元年间演出的《冯记》。其中“自邹、齐、苍、李,渐至景邑,市多开店,煮茶而卖,不问俗,投钱而饮”。唐宋以后,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卖茶的茶馆。到了清代,民间曲艺进入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中国最大的茶馆是当年四川的“花花茶厅”,三厅四院。成都茶馆有一把很大的扶手椅,喝茶聊天或者午睡都很舒服。

我国人民历来有“邀客敬茶”的习惯,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貌。在古代,齐世祖、路娜等人主张以茶代酒。唐代刘推崇“茶”为十德,认为饮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以茶敬人”、“使茶卡亚之心”、“使茶可行”。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魏、文、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不仅喜爱茶,而且在他们的代表作中也对茶进行了赞美和描写。

茶的起源

早在我国南宋吴的《梁璐梦》中,就有“人每天都少不了柴米油盐酱醋酒茶”的说法。最初叫“八事”。直到元代,省略了“酒”,才成为“七物”。在元代杂剧《玉壶春》、《百茶亭》、《独柳翠》的歌词中,可以看到“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代代相传,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茶,属于山茶科,是原产于中国的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芽叶。这种常绿灌木可以有五六英尺高,它的叶子呈椭圆形,有锯齿。叶间有白花和五片花瓣,果实扁圆形,三角形。当它成熟的时候,它裂开,撒下种子。它的嫩叶可以在春秋两季采摘来泡茶,种子也可以榨油。茶树也可以用来雕刻,因为它的材料很好。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比如:茶、茶、茶茶、萌萌。一般认为,唐代以前的古籍中没有出现过“茶”字,从唐代开始看到古代的“蔡茶”字在唐代被人们减去,形成“茶”字。“茶”是“茶”的古体词,“茶”是从“茶”这个词分化出来的。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所以也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喝茶、制茶的国家。几千年前,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就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世界各地的产茶国或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和种子,并派人到中国学习如何种植茶叶,然后发展自己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是饮料,起源于神农。”

战国《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治病,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解之。”到了神农时代,以采集野生植物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已经发现了72种有毒的中草药,偶然发现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可以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来解。从此,先民用茶解毒,即茶之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医学开始的。

喝茶是什么时候从药用变成饮料的?古人的看法不同。据常渠《华阳国志·八志》记载,公元前1115年纪与四川各族联合后,巴蜀出产的茶叶已列为贡品,各族首领带茶进贡,这是我国最早的茶叶记载。

饮茶简史

早在西汉时期,饮茶在中国就很普遍,有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保曾在《通岳》中讲过“沏茶千方百计”,“舞阳买茶”,“成都卖茶”。王宝不仅要在家里煮茶,还让他到当时的茶市舞阳买茶,到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可见,茶在当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商品。

到了唐代,饮茶已经传到我国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唐代以前,沏茶一般加入芝麻、盐、瓜子、桃仁等调味品,所以茶名也冠以主要调味品。自唐代陆羽提出不加调料煮茶称为“真茶”,以示茶的真香。像宋代,当时的饮茶方法是将鲜叶蒸熟,捣成饼,再用绳子串在一起晒干,称为“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磨成粉末,放在壶中煮沸,让茶叶浸泡后再喝。士大夫还把茶叶碾成小块,压成小饼作为礼物。

当时还发明了用蒸、捣、焙的方法制作压制绿茶,比以前的“用生叶煮”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增强茶叶的香味,提高茶叶的品质。

到了唐代,随着饮茶的盛行,名茶相继出现,文人墨客论水著书。唐代著名品茶家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为历代尊崇的“茶圣”和“茶神”。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汤与水质关系的专著——张的《煎茶经》也是在唐代写成的,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唐代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的煎饮时代,是一种要么药饮要么解渴的粗放饮用方式。唐宋以后是细炒慢饮,甚至形成了千百年的饮茶艺术。

到了宋代,以品评为主的唐代炒茶发展为“茶斗”,达到了品茶的更高艺术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将饼茶捣成小块,磨成细粉,再放入烫过的茶杯,再注入开水,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篮(形状像小扫帚的工具),一边搅拌茶汤,一边转动茶杯,使茶汤花出现在杯中,对比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品尝汤花,味道好的获胜。是以“斗茶”来比拼茶叶的品质,茶汤的色、香、味,斗茶人的茶艺、茶艺。

宋代福建北苑是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北苑茶品质优良,自南唐以来就被列为贡茶。北宋太平天国初期,为了区别于民间制茶,专门设置了“龙凤模式”,用龙凤做团茶,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凤饼”。它的色、香、味都是顶级的,使它闻名于世。

当时的“大小龙组”是宋代著名的贡茶。“大龙团”每八饼一斤,创始人是丁伟宋朝,江苏苏州人;小笼包20块一斤,是蔡襄和福建仙游首创的。两者都是福建督军制作贡茶时所创。

起源于福建建安地区的斗茶,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而且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强而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时,浙江绍兴的制茶方法也初具规模,变蒸为炒,磨为揉,将膏团茶磨成条状散茶,改变了茶叶的外观和品质,为我国绿茶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元代将鲜叶放入锅内煮制一整叶的散茶,天天称为“蒸青散茶”。

到了明朝,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作方法——炒青制作法。品茶的方法也从炒变成了开水,成为饮茶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从而开启了历代饮茶的门派。“取芽之精华,吸泉于鼎,一饮而尽”,代代相传。当时,用炒制方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饮用对象,花茶也逐渐深入人心。明代有关饮茶的书籍有数百种。

到了清代,农村有了很多茶馆,明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了宝,在官场文人墨客中流行,及时诞生了一大批名茶。清道光年间,半发酵乌龙茶和发酵红茶相继发明,白茶出现,传统紧压茶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六大类茶结构——青、红、花、白、乌龙茶和紧压茶。

在清朝,客人来提供茶,无论是商业还是私人娱乐。端茶送客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和排场。江苏、浙江、广川等地的茶馆。与小吃、小吃相结合,聘请评书、评弹等说唱艺人现场表演,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流、娱乐场所。清末有一群落魄的旗人,至今还在饮茶装点门面,在人前炫富。而文人却溶进了“寒夜客来茶作酒,竹灶汤更红初沸。”老规矩,窗明几净,只要有梅花,就不一样了。

茶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为流传的种茶、制茶、饮茶的习俗,都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据推测,中国茶向国外传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开始出口到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邻国。9世纪,中国茶籽被日本僧人带回日本,逐渐成为日本流行的饮品。10世纪,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的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到中亚。15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到中国进行贸易,与西方的茶叶贸易开始出现。荷兰人在1610左右把茶带到了西欧,1650后又带到了东欧,然后到了俄罗斯、法国等国,17世纪又到了美洲。18世纪初,喝红茶在英国逐渐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达优雅的行为。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人士相互赠送的高档礼品。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65438年至0880年,中国向英国出口茶叶145万吨,占中国茶叶出口的60%至70%。18世纪末,英国国王派遣特使到中国商谈发展贸易时,从中国得到几株茶苗,然后移植到印度,发展英国自己的茶叶生产。经过精心培育,中国茶苗终于长成一片森林,随后印度制造的茶叶开始在伦敦市场销售。

19世纪,中国的茶终于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向马里、几内亚、阿富汗等国派遣了茶叶种植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在不利于生长的热区生根、安家茶树和茶籽。

目前,中国的茶叶已经销往五大洲数百个国家和地区。来自中国的茶籽和茶树已传入世界50多个国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的习俗。近年来,我国茶叶年产量已达5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如今,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诸多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被公认为“第一天然保健饮品”和“21世纪的穹高饮品”。

中国茶区

中国有165438+万公顷的茶园。产茶区分布广泛,东起台湾省省东部沿海,东经122度,东至西藏自治区龚毅,东经95度,海南岛玉林,北纬18度,北至山东荣成县,北纬37度,东西径27度,南北径19度。* * * 21个省(区、市)有967个县市产茶。中国有四大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1,西南美食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出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普洱茶等。是我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云贵高原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地形复杂,部分同纬度地区海拔和气候差异很大,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冷,夏不热。土壤条件也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含少量棕壤。云南主要是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比其他茶区丰富。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我国南方,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省、海南等省(区),是我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树、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茶叶资源极其丰富。出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六堡茶,出产的大叶红碎茶茶汤浓度高。

除福建北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19℃ ~ 22℃,月平均最低气温7℃ ~ 14℃,茶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为我国茶区最高,一般为12O0 mm ~。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黄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及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湖北南部。是中国茶叶主产区,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生产的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和不同品质的特色名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吴韵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至18℃之间,冬季气温一般为-8℃。年降水量1400 mm ~ 1600 mm,春夏两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 ~ 80%,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以红壤为主,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土。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北部。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15℃ ~ 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在-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在700mm-1000mm之间,分布不均,经常使茶树遭受干旱。产茶区的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我国南北方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小气候较好,所以茶叶品质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