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著名的港口?
金山卫港宋元时期,浙水东流,松水南注,均通过青龙港入海。位于青龙港边上的小关镇(后为金山卫)成为海港,包括外国商船在内的大部分朝贡和商船在此聚集和集散,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立金山卫,也作为军港。明朝成化年间,青龙港被封锁,金山卫沿岸逐渐形成滩地,失去了港口条件,成为内河港口。清雍正四年(1726),设立金山郡,郡治金山卫,仍为县内粮盐集散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港口迁至朱泾镇后进一步衰落。1972年,上海石化总厂建成,金山卫港开始恢复,年吞吐量7.75万吨。次年,西门、北门、南门等内河装载码头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吞吐量超百万吨,1985年达到3145000吨,创历史新高。港区内有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内河码头9座,总长2434.5米,泊位58个,其中百吨级泊位26个。货场有效面积72698平方米,库容1O多吨。其中仓储面积17020平方米,库容20000多吨。机械化程度达99%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内河港口。
朱泾港朱泾镇,东有疏港,西有秀洲塘,南有溆浦塘,北有小茅岗。城河贯穿东西,中官塘贯穿南北。水路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从那以后,朱泾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民国二十六年(1937),侵华日军占领县域,港口衰落。解放前夕,客运虽较抗战时期有所发展,但货物吞吐量很小。
解放后,经济复兴,港口发展,装卸码头由天然缓坡或台阶式结构转变为石头护岸、钢筋混凝土桩结构。装卸作业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从1960开始部分机械化。1975港口吞吐量86万吨。1985年,港区内有客运码头1座,货运码头20余座,总岸线2230.5米,泊位64个,货场总面积12.2万平方米。年吞吐量为654.38+0.394万吨,是654.38+0.956的654.38+0.4倍。
朱泾内河客运码头位于金山大桥南侧、挖港西侧。建于民国9年(1920),原为木质,年客流量6万人。1963改建为直立式护岸码头,岸线23米,面积368平方米。3月新建候车室,1986,面积92平方米。每天有8艘客船停靠,年客流量约9万人次,是全县第二大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