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糕的饮食史

明朝永乐二年(1404),杨村干饼的创始人杜进、杜银为生活所迫,随家人来到运河沿岸杨村北部的郑庄村,在此开了一家干饼店,以卖干饼为生。他们把大米磨成面粉,用白糖蒸成饼,沿街叫卖。当地人品尝后也很喜欢。杜家制作的糕点风格独特,生意开始兴隆起来。

清朝康熙年间,第五代传人杜夫之在杨村镇运河西岸开店,经营干店饼,逐渐发展壮大。帝都康、甘曾亲自品尝称赞,并赠龙印《妇孺恩情》一册,允许其凭票购买官白米,并许诺杜垄断专利作为贡品,永不倒闭。杜夫之将甘龙御笔刻成匾额,供奉于堂,正式命名为万泉堂杜夫之饼干老店。建于咸丰十年(1860)、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老店,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践踏焚烧,乾隆赐的“妇孺恩情”牌匾被烧毁。光绪二十七年(1901),万泉堂的干饼屋由十二代重修,旧干饼屋得以恢复。

清末民初,杜开的干饼屋有万泉堂、万生堂、万金堂、万顺堂、万元堂等多家。除此之外,还有十几家由外姓人经营的干蛋糕店。这些干蛋糕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国内外。人们统称它们为杨村干糕。

1985年,杜氏杨村干糕第十三代传人杜建基,响应政府公私合营的政策,将杨村干糕的制作技术传授给洋人姜。现代化的设备,加上古老的配方和工艺,使杨村干糕远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