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6000字。

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悬崖上。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五层,最高点50米。有492个洞穴,45000平方米的壁画,2465438个彩塑和4000个飞行雕像。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石窟艺术三宝”。

莫高窟最早发掘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有着合法名字和音乐荣誉的佛教僧侣来到了这里。因为他看到三味山金光闪闪,看起来像一千尊佛,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佛教的土地,所以他在悬崖上凿了第一个佛教石窟。经过历代修建,基本结束于元朝(公元1271 ~ 1368)。

中国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印度的传统石窟以石雕为主,而敦煌的莫高窟因为岩石不适合雕刻,所以以泥塑壁画为主。一般整个洞穴以前是圆形,后来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以壁画为背景,融合了塑与画两种艺术。莫高窟唐代有一千多个洞窟,现存492个洞窟,其中魏32个,隋247个,五代36个,宋45个,元8个。北朝时期,窟内主像一般为释迦牟尼或弥勒佛,主像两侧多为二危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雕像背面多与壁画相连。洞穴的顶部和壁上布满了壁画。上面和上半部分大多是天宫艺伎乐。下半部分是一个魔女或装饰图案。华中的壁画除了千佛之外,主要画佛教、本生缘、因缘的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为鸽子割肉、舍身喂虎、九色鹿舍身救人等。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的鼎盛时期,隋代的百窟风格由北朝的中央塔改为中央佛坛,形象与以前一样。唐代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壮士的组合。雕像也从早期的“骨瘦如柴,纤巧无比”的造型,回归到了“富贵强健”的模样。石窟中的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画和简单的变化画。莫高窟中最大的雕像都是唐代制作的,第96窟的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雕像。唐代壁画种类繁多,壁画题材主要有五种:①佛像画。有许多单一的佛像和菩萨雕像,如药师佛,卢舍那佛,观音,史鸷,藏传佛教和密宗题材的菩萨雕像。2通过绘画。有20多种,如阿弥陀佛、弥勒佛、东方药师、关武寿、法华、鱼宝、维摩诘、老杜茶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田、李芑梵天、金光明、金刚、冷嘎、密严、酬父母恩、降妖等。隋、初唐时期经典种类较少,场面宏大,构图严谨,内容简练,一壁一铺,后期种类较多,内容丰富,构图以一壁两三铺为主。甚至在经典之下加了屏风画来补充经典。(3)佛教历史画和瑞士肖像画。晚唐时期以和阗、天竺、涅槃、犍陀罗等西域佛教传说的形式出现,如和阗的毗沙门天王、陀多洛基、涅槃的火水潭、六谷渊的中瑞像、犍陀罗的分裂像等。④佛教故事画。隋朝逐渐销声匿迹,唐后期又重新出现,并有太子入海等善举。有些洞穴里绘有20多种故事。⑤提供者画像。人物形象和服饰刻画细致,形象逐渐增多。晚唐时期,有一个等距的雕像。并从四个壁下部进入入口隧道的两个壁。《我驻河西回师使张一超与河内郡宋家之妻行图》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一幅重要的历史画卷。其规模极为宏大,展现了天堂的壮丽画卷。石窟在五代失去了生命力,到了宋代开始衰落。经过近千年的不断发掘,莫高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丰富、最古老的佛教艺术宝库,集各个时期的建筑、石雕、壁画、彩塑艺术于一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世纪中国的宗教和社会生活,而且显示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1900年6月22日,负责石窟的道长王请正在写经的杨将灯草插入墙缝,发现墙内空无一人,于是找了一个密室(现在没有。17,又称藏经洞),内有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文物5万至6万件。这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从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敦煌学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涵之丰富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