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近代清政府的改革

从19的60年代到20世纪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依次出现,启动并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三项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改革,并且都出现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之后,这是三项新政的共性。然而,这三项新政在各自的历史原因、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新政的发起者和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三新政出台的背景是在重大对外民族战争失败后,为了应对变化,调整清朝的运行机制。但是,就它们的具体原因而言,有明显的不同。洋务运动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此时清政府还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压力,所以发动洋务运动有两个目的。戊戌变法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深,割据狂潮加剧。维新派以爱国为己任,以救国为己任,主张变法维新,试图通过光绪皇帝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扭转国家的衰败。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当时要求太后“量中国之物力,得国家之宠爱”是理所当然的,这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的半殖民地化,所以在挽救民族危机的新政中是看不到的。(2)三项新政的许多内容都得到了遵循和深化,但在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上有所不同。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自强”和“求富”,兴办军工和民用企业是这方面的最好体现。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始终没有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所以维新派说洋务派只是“攻其皮毛”。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未能使中国真正走向繁荣。戊戌变法不仅将维新与救国联系起来,而且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其引进也确实是为了逐步模仿日本明治维新。但由于戊戌变法触及了保守势力的根本利益,被戊戌政变推翻。这样,除了史静大学堂,戊戌变法的内容都被废除了。清末新政强调“三纲五常不易盖者,明如日月星辰。”而换弦者为a和b下指令,可能就像换竖琴的弦一样。“然而,新政的改革措施与清朝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立宪运动和救权运动相互呼应。(3)关于三新政的发起者和时代中心,洋务运动兴起时,还没有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作用,所以作为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思想和做法有其积极意义。戊戌变法是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的条件下出现的。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洋务运动不成功,维新运动反而成为时代的中心。维新运动的倡导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动与光绪皇帝一起进行政治改革,影响深远。清末新政实施后的十年,是辛亥革命的第一个十年。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但在20世纪初,当清王朝面临反复的革命思潮和人民的反对时,仍然以帝国王朝的利益为基础确定了改革的力度。清末新政缺乏实现真正资本主义改革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