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关于宋代船只的问题。
北欧水域辽阔,居民长期建造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学家在丹麦发现了许多青铜时代船只的照片。这些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刻在男人的剃刀上。画中,船的船身很长,船头很高,类似天鹅的脖子,上面刻着各种动物的头像,船的中央竖立着一棵树。在日德兰半岛南部的约尔斯普林沼泽地区,发现了一艘公元前后建造的船,与青铜时代的彩绘船颇为相似。细长的船体,42英尺长,结构精巧,就像一艘比赛快艇。每块木板都很窄,不需要钉在一起,而是先缝合,然后绑在骨架上。中世纪早期,北欧船舶有了一些新的发展。1863,尼达姆发现两艘大船。其中一个在石勒苏益格的博物馆里,船长超过60英尺。这艘船表现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个特点:
1.船板的“熟料——建造”法,即船板重叠,而地中海的船是“克雷维尔——建造”,船板拼接平整,所以表面光滑。
2.李约瑟船是“双头”的,即船头和船尾都很高,在形状上没有区别,而南方船的头尾差别很大。
3.没有甲板。船主要靠桨推进,还没有桅杆和帆。船略圆,只有粗糙的龙骨。
8世纪,维京船开始发展成帆船。在瑞典哥特兰群岛上留下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雕塑中,已经发现船帆并不是一小块布,而是一面完整的方形船帆,船帆表面还绘有红蓝丝带,成为了一个耀眼的标志。帆的底部系得很松,没有横桁。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人就开始向四面八方的大海航行。他们迁徙范围很广,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在英国,他们被称为丹麦人;在弗兰克和意大利,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俄罗斯和爱尔兰,他们被称为瓦兰西亚人。他们也敢于在公海上冒险,到达了西边的冰岛和格陵兰岛。他们甚至在公元1000年左右到达了北美大陆。毫无疑问,他们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与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关。
已经发现的一些船壳可以解释维京船的特征。通常有两艘挪威船。一个是1880在挪威的戈斯塔德发现的。另一个是1903在挪威奥斯伯格发现的。这两个地方都在奥斯陆附近。根据鉴定,奥斯伯格号船大约建于800年前。它是一艘长21m,宽4 m的长船,船体只有1.5m高。因此干舷低,吃水浅,适合在近海水域航行。戈斯塔德舰是典型的战舰。虽然它的宽度与奥斯伯格舰相同,但它长约24米,深2米。后来,在丹麦哥本哈根北部的一个河口发现了五艘双引擎船,其历史可追溯到大约10世纪。他们装满了石头和其他东西。据分析,他们是故意沉下去堵住水道,防止入侵者。虽然是同一个船型,但是样式、体积、船龄都不一样。其中,大船必须是帆船而不是划艇。水深边高,可能是运兵船。
根据对各种船体材料的分析,诺曼船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征大部分形成于前述的李约瑟船时代,其中一些在9世纪至12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新出现。
1.船体是长船,但中间部分比地中海南部的长船宽很多。船的头部和尾部几乎是对称的,都是尖的,离海很高,所以它们被称为双头船。从船体整体来看,是一条平滑弯曲的线,从高船头到中间近圆再到高船尾。曲线优雅,头尾皆似蛇龙,遇险可去头尾。
2.动力主要是航行,也有划水助推。“有一根或最多两根带纵帆的桅杆”,桅杆一般立在中央。比如戈斯塔德船的桅杆是立在中央一块形似鱼的硬石上的,有桅杆。为了抵御北方海域的强风,维京船上设置的方帆(单帆)一般都是用皮革或布料加上皮革条制成的。船上还设计了帆脚绳,可以影响帆的迎风面,使船在侧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顺风航行。有固定桨的特殊装置。比如戈斯塔德舰每侧有16个桨孔,穿过舰舷上侧,看起来像锁眼。无桨航行时,桨孔用滑动的梭形木塞盖住,以防进水。桨上还有一个盖板,划桨时取下。
3.船底和壳板结构独特。船底有龙骨,肋骨穿过时有两种方式:龙骨隐形的平底船和龙骨凸出的尖底船。两种船都有各自的用途。尖底船较薄,耐波性好,这是北欧船相对于地中海船的优势,是诺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容易爬上海滩,适合诺曼人在入侵其他地方时涉入内河,所以也很常见。船体板通过塔架连接连接成一个整体。比如在Gostad的船上,每块木板都是橡木做的,厚度为465,438+0 cm。底部的八块木板通过捆绑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钉子栓住,增加了弹性和灵活性,减轻了船在海上的压力。船还是没有甲板,所以诺曼航海基本都是露天的。据说诺曼底的威廉在1066年征服英格兰时就使用过这种船。上面提到的哥本哈根五艘船中有一艘有空舱。
4.使用方向舵螺旋桨。舵桨很长,安装在船尾右侧,伸到龙骨底部以下,可以保持稳定。舵桨是通过摇动右舷的舵杆来控制的,这就导致了用“steer-board”这个词来代表船的右侧。
根据恩格斯的说法,正是诺曼船(主要是尖底船)给航海技术带来了全面的革命:“他们的船稳定而坚固,有凸起的龙骨和锋利的船首。他们大多只用这种船上的帆,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也不怕被风暴突然袭击。.....而诺曼人驾驶这艘船进行海盗冒险,到达了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和西方的美洲。这艘敢于横渡大西洋的船的失事引起了航海业的全面革命,所以在中世纪结束之前,欧洲所有沿海地区都采用了新式的尖底海船。”
从12年到14年,以维京船为代表的北方船舶有了一些新的发展。首先是尾舵的出现,取代了过去的舵桨。最早的艉舵和舵柄的图片是在一枚1200的英国城印中发现的,图中显示原来的艉舵是弯曲的,以适应艉部曲线。后来船尾变直了,船尾舵也改进了。德国北部的一枚1242的印章就表明了这一点。艉舵的使用有助于船舶迎风航行,随着船体的加深,船舶可以逆风对角航行。其次,维京船的低干舷在1100年后也发生了变化,即在船头和船尾建立了上层建筑,称为“城堡”。这座堡垒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建的。当时的海军舰艇距离很近,当敌人登上舰腰时,首尾的炮台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后来也扩展到商船。船上有这样的高楼,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外观感觉。为此,艏楼实际上成了船头的“水手舱”。第三,北方商船的出现和演变。北方商船叫克诺尔,船体比长船更宽更深,是北方最早可以利用逆风的船。14世纪,诺埃尔发展成为标准商船,其型统治北欧400年。北方著名的“cog”舰其实就是它的翻版。科格船有一个名副其实的船尾舵来控制方向,一个向前延伸的长船首斜桅和一个方形帆。船体特别坚固。1400左右,在科格舰的基础上,一艘更大的“霍尔克”舰出现在北方。
南欧的造船技术
南欧造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接受地中海东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纪中叶,克里特岛的帆船两端倾斜,单桅单帆,这是后来几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大约在同一时期,在希腊的迈锡尼文明遗址中也发现了带有树木的船只图片。这种树既可以当桅杆又可以当船帆。纵观古希腊罗马时代,造船业,无论是战船还是商船,都是在埃及和腓尼基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步,基本形成了“条船”和“圆船”两种船型。
长船原本是一艘开敞甲板的船,长约30米,由50个单层桨推进。到前480年希腊-波斯战争中的萨拉米海战时,希腊战船长45米,舷外有桨,使船宽6米。桨有两三层,长短不一。后来长船发展成有完整甲板和碰撞角的大笨船,称为“quinquiremes”,意思是船有五层桨叶。长船配有桅杆,但风帆只是在顺风时偶尔使用。划桨在战斗中更重要,可以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风和方向的限制。狭长,空间太小,无法储存水和食物,也无法载货。一般只用于军事目的。
圆船主要用于商业目的。圆舟的长宽比在5: 2左右,有的略长。吃水比长船深,艉高头低,上甲板两侧呈格子状。起初,它只有一根桅杆和一面帆。后来,在宫媛周围,船首增加了一个小桅杆和帆,有时还有两个三角形的小顶帆。或者船头前有一个角度很陡的大桁架,上面挂着小帆控制方向。船帆的升降绳也变成了桅杆的辅助支柱,沿着船的两边系上了一条粗带子,代替了系绳。这种大船笨重,主要靠帆推进。虽然它不能逆风,但它可以转动船帆,利用船尾45度范围内吹来的侧风。此外,还需要划桨辅助,还需要船尾两侧的舵桨控制方向。圆船运载的货物很多,比如罗马的运粮船,比较大,长27米,宽9米,载重量250吨,最多载客300人。
中世纪时,南欧船舶既继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传统,又受到了同时代阿拉伯船舶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是船的船体板横向拼接连接,用钉子钉在肋骨上,填充沥青等。,船有光滑的表面和甲板。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船只都有各自的特点。
大约在9世纪,拜占庭人建造的光滑船体的船只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大三角帆装置(这种装置接受了阿拉伯技术),船只可以在风向60度范围内行驶。船舶的圆形和光滑的表面减少了船体与水的摩擦,这使得这些巨大的船舶具有良好的航行品质。船还是可以基本按照预定的方向行驶,不太在意风向。在随后的两三个世纪里,这种船变得更大更重,被称为nef船。它有两个或三个桅杆,都使用三角帆装置,排水量超过1000吨。意大利船只两端都有塔楼。在中世纪的鼎盛时期,一种叫做“塔里达”的船被广泛使用,这种船结合了长船和帆船的特点。之所以要结合长船的特点,是因为商业帆船要应对海盗的袭击。手摇帆船不仅可以无风行驶,还具有一定的战舰功能。
12世纪中期,热那亚船只有两层甲板,13世纪后期,出现了三层甲板。两根桅杆,前桅杆略高稍大,三个大三角帆,后帆两个大三角帆。最好的桅杆是由热那亚或马赛的硬棉布或亚麻布制成的。13世纪中期,一些地中海船只长达30米。控制方向的装置是侧舵。有一对侧舵,安装在船尾附近,每侧一个。14世纪,地中海的船只也开始使用船尾舵。与此同时,大约在公元13世纪,科格北部的船只开始出现在地中海。14世纪初,意大利人就已经广泛建造了这种单桅船来运载长途货物。
14结束后,南北船的特点开始融合,产生了新的大型船“卡拉克”。这艘船后来成为西欧远洋船舶的原始样式,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时代(16-18世纪)到来之前最典型的一艘船,兼具军用和商用。据说南北特色的混合起源于十字军时代,因为那时候各国的十字军都有机会观看别人的船型和建造方法。北方的船舶安装技术,如固定舱室、单边帆,南方的船舶结构技术,如甲板、平缝船板技术,都被视为优势,结合在新船上。卡拉克船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热那亚和西班牙,船体深而宽,船尾高,巨大的艏楼从船头伸出,船体光滑,线条优雅呈弧形。舵不再在一侧,而是安装在船体的中心线上。
15世纪后,帆船从一桅一帆演变为三桅船。这三个桅杆是前桅、短桅、主桅、高桅和后桅。起初,前桅上挂着一个大三角帆。后来在船头放了一根柱子,上面挂了一个方形的斜帆,可以使前桅后移,增加高度。后来加了一些桅杆绳作为辅助,又加了梯子绳(系在桅杆绳上),代替过去爬桅杆用的木梯。在行驶的过程中,感觉太累了,控制不了大帆,就导致用了一系列的小帆。首先,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挂三面帆,从下到上,分别是主帆(航向)、上桅帆(topsail)和上桅帆。后来,船通常每个桅杆上有三个帆。四桅船也出现了,前桅挂着方帆,最后三根桅杆上挂着大三角帆。后来发明了一些缩帆的方法。方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收起来减少帆面,而是像旗子一样用一块块帆布绑起来,不需要的时候解开腰带也是可以的。如果需要在微风中增加帆的面积,还会在小帆布上绑上一些窄布条。在公元65438+5世纪,配备桅杆的帆船长度一般在24到27米之间。三桅多帆的帆船奠定了16-18世纪大帆船时代桅帆装置的基本样式。
葡萄牙船是一艘轻型帆船。它起源于一艘名为barca的渔船,重量只有20到30吨。卡拉维尔的船没有卡拉克的深。它更多地利用了船头和船尾的三角帆,这样船就可以顺风行驶。这两种帆的组合可以有效改变风向。一种安装方法是前桅和主桅使用方形帆,主帆上有方形顶帆,后桅上挂着一个高高的大三角帆。挂方帆随风行驶,挂大三角帆迎风调整方向。还有一种Caravel船,都是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的第五个儿子晚年使用的帆船是一种特殊的船,有三根桅杆,形状尖尖的,所谓斜帆装置。帆是三角形的,或者上部是三角形的,一般安装在与龙骨平行的位置。葡萄牙的船速度很快,顺风时时速可达22公里。这艘船很轻,容易操纵。逆风时,可向顺风曲线前进,一会儿将船舷一侧转向顺风,一会儿将船舷另一侧转向顺风,作之字形路线。
Calaque和Caravel这两种新型的船,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都适合航海,可以去任何地方。哥伦布航海船队中的“平塔”号和“妮娜”号是轻型平底卡拉维尔船,而“圣玛丽亚”号是装备精良的卡拉克船。从1497到1499,在印度开辟新航线的船只在大小和形状上几乎和哥伦布一样,基本上就是这两种类型的船。
但无论是哪种船,中世纪欧洲船的吨位都不大,船体也比中国船小很多。北方船只较小,而地中海南部船只略大。1066年,诺曼人横渡英吉利海峡,每人只携带30吨。14世纪初,英国船只的平均载重量为200吨,最大的船只有300吨。威尼斯在十字军东征时提供的船只平均可以运载500多吨。14世纪后,威尼斯开始建立商船队。它的船是长艇,吨位是100吨,然后是300吨。15世纪,热那亚的一些卡拉克船达到甚至超过1000吨。14世纪初,一艘普通汉萨商船的吨位约为75吨。1440年,汉萨商船以废船为主,平均载重约150吨。30年后,汉萨舰队中出现了“卡沃尔型”快船,平均吨位约为300吨。在法国和英国的葡萄酒贸易中,在155世纪早期,没有一艘船能够运载超过100吨的葡萄酒。但到了本世纪中叶,从波尔多出发的船只平均能装载150吨,少数船只也能装载500吨葡萄酒。在威尼斯,1450左右,200吨以上的船算是大船,但对于后来的大部分科格船来说,400吨只能算是普通吨位。16世纪中叶,威尼斯的许多帆船都达到了600吨甚至700吨。葡萄牙船只的平均吨位在1450和1550之间至少翻了一番。在15世纪,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荷兰人使用几种船只。无龙骨、圆形船体的浩克船,吨位在200吨到400吨不等。长中底的快船吨位从250吨到500吨左右不等。我们不能简单的以船的大小来判断一艘船的航行能力,因为哥伦布和达·伽马在大洋航行的时候,他们的旗舰只有150吨左右。船舶的耐波性和续航能力也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导航(主要是导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