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背景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工商阶级开始参与民主和经济文化的变革;新兴知识阶层迅速壮大,归国留学生构成社会领导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阀和士绅变化很快;农民的分化和无产阶级的壮大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的萌芽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开始暴露,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社会主义文明崛起。此时,走西方道路已不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选择。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当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大萧条来临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这次经济下滑的影响。

开始了对中国富强和现代化道路的反思和争论。从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到毛泽东的“走俄国人的路”,表现了学习对象和现代化意识的变化。但历史证明:“俄式革命是一场穷途末路的变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当时现代化萌芽的社会基础。

扩展数据: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快速发展成为其国际诱因。资本主义曾经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代表了一段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却无法解决自身的痼疾,跳出经济危机的怪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更加严重,这在1929-1933的大危机中得到证实。

美国爆发了大危机,并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导致德日法西斯上台。为了转嫁危机,建立世界霸权计划,日本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重新唤起了人们长久以来的“实业救国”、“救国图强”的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被苏联繁荣的社会景象和伟大的建设成就所引导,带着对西方文明的怀疑。资本主义“神话”的幻灭和苏联社会主义辉煌造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思考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先进人士更加务实和倾斜。

百度百科-大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