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起源和历史
旗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有学者认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的深衣。
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于1929年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国服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旗袍在中国大陆逐渐被忽视,尤其是在文革中,被批判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大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秀和选美的影响,旗袍不仅在中国大陆逐渐复兴,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
2011年5月23日,手工旗袍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 110 10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礼服。
扩展数据:
当时的许多学者和媒体认为,民国初年女性模仿男性穿长袍,以寻求思想独立和女权解放,是民国旗袍流行的重要原因。
民国初期,由于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涌入,国家遭受了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军阀的战争。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积极学习西方,尤其是妇女勇敢地追求解放,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时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以青年人为主要参与者的社会运动,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