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名的由来

很多人不知道福建为什么叫“七闽”、“八闽”。根据我手头的资料,这篇文章写的是福建的起源,七闽八闽,福建,以飨读者。

福建原名“闽”。中国最早的字典,汉代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说:“福建,越南东南。蛇类物种。”古人称蛇为长虫,说明福建在古代被称为“闽”,是因为蛇多,地方宗族把蛇当图腾崇拜。如今,我省南平市延平区张虎镇、漳州、长汀等地仍有崇蛇习俗。

“闽”最早的记载见于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山海经》:“闽在海中,西北有山,海中有中山。”西汉刘欣认为《山海经》是和伯夷“在唐虞之际”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和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持此观点。明代何也在《闵书》中说:“玉屏水土,不离九州,让土为贡,益山海经典。”

也有人认为“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周的《下关纸坊石》。

从“七分钟”到“八分钟”的演变

关于“齐敏”最早的记载见于《李周下关雎方志》,其中说:“方志持天下地图,以区别其州、国、都、夷、巴蛮、、九运、人……”东汉时期的郑玄。唐代贾写《李周疏》说:“熊叔居濮为蛮族,子孙分七种,故称七闵。”

起初,“齐敏”专指周代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以蛇为图腾的七个闽人后裔部落,后来演变为对福建的泛指。例如,北宋时期,宋真宗·赵恒曾赠给福州神童蔡伯熙一首诗,其中就有“福建七景皆美景”的句子。苏东坡在《送张芝芳吉福到福建》诗中写道:“空寂使吴公子怨不住,青山长七福建路”。他在《滁州八景八序》一文中也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东望”

“八闽”之名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设福建道,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涧、兴化、邵武、* * *六州。因为国家和军队是一个级别的,南宋时开始有人称福建为“八闽”。乐清学者王和南宋学者朱最早将福建称为"八闽"。王孝宗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知府时,曾在州府衙门题词:“八闽胜于无双,为四海第一郡。”朱还在闽清白岩山题写了“福建八岳”四个大字。但到了南宋末年,一些史书仍沿用“七民”旧称,而非“八民”。“八分钟”并没有取代“七分钟”,而是可以互换使用。“八民”完全取代“七民”,应是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编撰《八民通志》的开端。

福建不是因为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福建的书第一句话就说,福建之所以叫“闽”,是因为闽江是该省最大的河流。据我所知,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甚至“闽”字在《辞海》中也有解释,福建“以中国最大的河流闽江命名。”其实是先有福建,后有福建,再有福建和闽江。

福建早在于霞、伯夷时期就被称为“闽”,周代又被称为“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福建的名称始于唐代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在福建设置了武将使(相当于武将),从福州、建州取一字,命名为“福建武将使”,与福州巡抚公署并存。起初专司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员使、福建使,掌管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取代道一级,成为地方最高执政官。福建一直叫1273年。

闽江之名,直到宋代才有史书记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抚州知府程师孟修建道山亭时,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写了一篇文章《道山亭的故事》。在此注中,说:“府辖侯之官,福建之所在土,所谓福建也在中。其地为福建最平坦,山远,南有长江,东有大海。城内外都有画,旁边有沟沟通潮汐。船母日夜归门。”可见闽江还是被称为“长江”的。南宋惜春九年(公元1182年)五月,晋江人梁克甲编撰的《三山记》一书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平,潮起江上,自南台。”此时闽江还叫“大江”。

闽江最早出现在史书中,是明代弘治(公元1490)人黄编著的《八闽通志》。书中记载:“浙江闽江源头龙泉,建在浦城、崇安,古田、闽清、永福河水合而为一,后入海。”此后,到了崇祯四年(公元1631),晋江人何编纂的《闽书》又引用了黄的记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和何都把浙江龙泉误认为闽江的源头。其实岷江的源头就是今天我们省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闽江的名称出现在史书上长达500多年,比最早的福建名称记录晚了757年,比“闽”的记录至少晚了3000年。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