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真实的历史吗?《史记》有哪些捏造的内容?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看过《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跨度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但是《史记》记载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历史吗?答案是否定的,司马迁不可能活3000多年,否则他可以把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其实《史记》中有很多捏造的内容,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但即使如此,《史记》仍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说到史记,大家一定不陌生。从小学的“普遍和谐”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子同治剑一起成为历史CP,所以《史记》的成就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鲁迅先生说了很多假的“经典语录”,但“史家绝唱,无韵留骚”是真的。

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因为《史记》而成为后世无数史家的始祖。

然而,就客观性而言,《史记》真的是一部完全真实的史书吗?

史记中的段子是高于史实的。

在史记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鸿门宴。司马迁依次介绍楚汉阵营的人物。最后司马迁特别说:“范增也是父。”在《鸿门宴前范增传》中,我们都知道范增和项羽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在这里介绍呢?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一群人互相打着招呼,项羽恭维刘邦长得胖。刘邦夸项羽长得帅。范增看着刘邦身边的张亮,做了一些计算。

然后,他们从打招呼到入座需要一定的时间。司马迁特意介绍“父,范增也”,就是为读者勾勒出鸿门宴外的一个场景,让读者在脑海中有一个适当的空白,不至于一开始就陷入紧张的情绪。

而雅甫却指示项庄进来敬酒,说“项庄舞剑,项伯舞剑”。这两句话没有加上项伯的“见事急”之类的话,让人觉得事情紧急,项伯来不及多想。

这样层层递进,一步步营造出紧张的气氛,最后让人身临其境,就像讲故事的人一样。

读《史记》就像司马迁当说书人,不仅叙事,还融入剧情,必要时甚至表演。我们就像观众一样,听着司马迁关于历史的“戏言”。

荆轲扮演烽火中的军阀刺秦王是假的吗?

既然是“笑话”历史,司马迁在一些史书记载上就投入了很多情感。

例如,周幽王被誉为冰雪美人,2.0版的蒙娜丽莎。

周幽王不爱山川,爱美人,你不笑吧?“当我交出山川取悦你”,他点燃烽火台,戏弄群臣,嘲笑之。

王友非常高兴,因此他多次点燃篝火,这使得王子们对幽王失去了信任,逐渐不再来了。

结果,当狗荣来的时候,又点燃了篝火,但是没有人理会他。狗荣冲破濠江,杀了。

司马迁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仿佛亲眼所见,但西周的烽火制度从何而来?再说就算有,山东的齐国怎么能看陕西的烽火呢?

让他动来动去,竹简不会说谎。

在2012发现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发现了周幽王被灭族的古代文字记载。据简牍记载,废了沈皇后,她的父亲沈侯很苦恼。他写了一封信来抗议,敦促你不要犯与夏杰和商周同样的错误。

当周幽王听说朝臣们把自己比作亡国之君时,他当时就生气了。他主动出兵攻打岳父沈侯,沈侯联合国家,与周幽王作战。最后,周幽王战败被杀,西周灭亡。

再来说说荆轲。司马迁把他刻画成一个武功高强,有着强烈的爱心和担当意识的刺客。

但荆轲刺秦,正是燕太子丹满足荆轲所有要求的时候。荆轲一直推脱,不得不离开,荆轲对太子丹并不感激。

就算是刺客的武功,荆轲也是很一般的,比起从一堆人身边杀出重围,荆轲刺秦的动作实在是笨拙。

在刺客史上,荆轲比聂政更有名,因为被聂政刺杀的人没有荆轲刺杀的人有分量,而荆轲刺杀的目标是嬴政。

且不说反抗秦国的暴政,既然如此义,又何必在太子丹的催促甚至威胁下离开呢?

这么说吧,荆轲的牛皮吹大了,不可能不吹。

这样的例子很多。首先,司马迁对刘邦不够尊重,说刘邦是刘邦母亲和神仙所生,这就逼着刘太公戴上了彩色的帽子,让汉朝皇帝都成了来历不明的货。

司马迁对他的上司汉武帝毫不客气。汉武帝驱逐匈奴被淡化了很多,但他晚年却把重点放在了巫术之恶上。

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

归根结底,司马迁也是人,一个知识分子再严谨理性,也只是在态度上尽量保持中立,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完全客观。

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思想来记录事件,时代的经验和局限必然会对他们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司马迁因维护李陵被汉武帝处死。如果你从肉体上毁灭我,我会败坏你的名声,不仅是你,还有你的祖先。司马迁一直很克制,但这种情绪还是有苗头的。

同时,司马迁对那些悲壮的英雄人物,如项羽、飞将李广,以及敢于刺杀皇帝的荆轲,也是出于自己的情怀。

对西周灭亡的褒赞,在于司马迁认为褒赞开创了帝王废官立庶人的先河。没有规则,国家就不是国家。

此外,在刘玉鑫冤死后,司马迁目睹了其他王子争夺皇位的血腥斗争。在编史时,他必然对率先破坏宗法制度的第一赞极为反感。

在司马迁看来,这种恶劣的影响会持续几千年。所以其实是同情刘智,所以矛头最后指向汉武帝的处决。

除了主观情绪的影响,司马迁在资料收集上难免会遗漏一些东西。而且由于秦始皇在先秦文献中“焚书坑儒”,不得不走遍全国,听当地人讲故事,但这些资料来源有真有假,很多都是道听途说的笑话。

所以司马迁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和民间的说法来写很多历史。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价值,把我们的态度写进历史,因为历史不仅是死者积累的一种知识,也是生者塑造的一种经验。

这种生命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欲望,是贯穿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的共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