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的始祖是什么?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就有一种“太史饼”,以纪念中国月饼的“始祖”太史文忠。

2.有一种说法是月饼最初叫胡饼,是从西域传入中原,汉代张骞带回的。当地人用核桃做一种圆饼,叫做胡饼。另一种说法是,唐高祖统治时期,李靖率军征服突厥,凯旋而归,于是唐高祖在8月15日设宴庆祝。一位吐鲁番商人向皇帝赠送了他们家乡的特产:中间有馅的圆饼。唐高祖觉得有点像天上的明月,就说:“要用胡饼请蛤蟆。”他还把蛋糕送给大臣们分享,说很好吃。从此,胡饼流传开来。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会边赏月边吃月饼。

3.后来,和杨贵妃一起赏月,边赏月边吃胡饼。唐玄宗说:“胡兵是个坏名字。”杨贵妃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顺口说道:“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来个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很好。”从此,胡饼就被称为月饼。但这些都是传说。北宋时,月饼在宫廷流行,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月子团”。后来演变成圆形,象征着美好的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亲人朋友的深深思念。北宋皇室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俗称“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有酥有悦。”

4.“月饼”一词,在南宋吴的《梦》一书中已有使用。当时的月饼是菱形的,与菊花饼、梅子饼、五仁饼并存,而且“随时供应,不漏客”。可见当时的月饼不仅仅是中秋节才吃。在元朝,据说人们利用赠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携带一张纸条,约定在8月15日晚上,同时采取行动赶走蒙古“鞑靼人”。关于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在《明朝西湖游记》中有记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人以月饼为遗,相聚”。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当时,别出心裁的面包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印在月饼上作为食品艺术图纸,使月饼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月饼象征着团圆,应该始于明朝。如果我们看看明代有关月饼和中秋民俗的资料,应该可以看到月饼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过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分享月饼和为月亮准备的水果。因为月饼也是圆的,是一家人共享的,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聚的寓意。

5.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更多了,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到了清代,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制作技艺也越来越高。阿清朝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酥脆月饼,馅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猪油,不甜不香、软不腻,非比寻常。”据民间传说,慈禧非常喜欢吃月饼。但因为“月饼”和“月子病”的音接近,慈禧是女的,觉得不雅,就改名叫“月亮菜饼”。中秋节是慈禧听政期间的大日子,一共三天。8月14日是“欢迎来到月球”,8月15日是“拜月”,8月16日是“送月亮”。这三天是中秋节。当时北京的月饼最早是前门知美斋做的。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京、津、苏、广、潮五大风味系列,中秋节前后还出现了拜月、赏月等地方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