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的历史沿革

西樵河是一条古老的天然河流,在《水经注》中被称为“夏肥水”。西淝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马场集,流经安徽省谯城、太和、杨过、利辛、颍上、凤台6个县区,在凤台县下山口汇入淮河,全长250公里。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它在古代被称为周莱,或者说是蔡霞。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建县,演变至今。丰台面向淮河,辖西河,杨村镇位于西河北岸。

杨村镇因中国存在杨村集而得名,也就是俗称的杨村集。杨村集的由来,离不开一段历史:蒙古灭金后,占用了大片土地作为牧场,有的甚至达到上千公顷;宋朝灭亡后,蒙古国王、皇后、大臣、僧侣都以侵占或赏赐的形式占有大量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广大农民和中小地主失去了土地,或被迫成为佃农,或逃往外地。元朝中期以后,政府经常入不敷出,所以不断加税加征。仁宗年间,银豹总量比元初增加了十倍。普遍税收增加了50倍,加上天灾瘟疫的袭击,民众普遍陷入贫困。据统计,1329年,中国有1340万户,人口不到6000万,饥饿人口和难民有843万。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度激化,各地不断发生武装起义。郑铮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动员15万民夫修黄河。这位民夫受到元兵的严密监视,经常被修河官克扣工钱和伙食费,因此十分怨恨。安百里派教主刘福通利用这个机会,提前在工地上埋了一个独眼石人,以至于一直流传的“独眼石人搅黄河反天下”的民谣成真,激起了农民的反元怒火。五月,刘福通攻下颍州(今阜阳)筹案;八月,芝麻李(李二)等人夺取徐州,十二月,王全(卜)等人占领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十月,徐寿辉在周琦(今湖北蕲春)得势。次年二月,郭子兴在濠州起义。1353年,张士诚在江苏泰州造反。

为了巩固统治,元政府动员精锐部队和各种起义军在黄淮大地上拼死一战。元军残暴野蛮,杀人如麻,多为“拔地杀城”,造成河南、河北、鲁西、皖北、苏北百姓十死七八伤。其中,刘福通封韩林儿为王小明,安丰(今寿县南、安丰堂北)为都城约八年。寿县和淮南是元军清剿的重点。据元史地记载,安丰路有8县1州(寿春、安丰、蔡霞、霍邱、蒙城、定远、怀远、中坜、濠州),只有17992户,97611。到了元末,这里又成了战场,百姓又被屠杀。明初任河南左布使的徐贲在《舟楫过寿州》诗中吟诵道:“问古寿春,多战之后,群邪应主乱,苦于此。那时,没有土著人。田里全是蒿,没有重新织田。”《寿县志》载“寿县有347姓,户户祖先多在明初迁徙,本地民族极少。”《颍上古今》也说:“元末,红巾军在水影、江淮之间起义,元军部署镇压,被铁蹄消灭。民间传说:劫后县城西边只剩下七户人家(七户一村);县北只有七叶(离谢桥七里);郡东,藕塘只有一个姓陈的人,然后陈家才是。”由此可见,经过元末近二十年的战乱,淮南地区的人口已经减少到了什么程度。

洪武元年(1368),面对山河破碎,朱元璋发出“中原诸州,元稹大战,百害而无一利,堆成山头。居民少,所谓开田,增加户籍,是中原的当务之急。为了促进生产,增加税收,必须从人口稠密的地区移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区。濠州原属元代安丰道管辖。因为它是朱元璋的故乡,所以在明初被提升为林好府。洪武二年定为中都,六年改名凤阳府。第七年巡行冯英赢驷道治所,率五州(颍州、亳州、泗州、寿州、宿州)治十三郡(临淮、怀远、定远、灵璧、阜阳、颍上、霍邱、宿州)。朱元璋确定了移民政策,家乡凤阳及其各县自然成为移民的重点地区。据《明太祖》等记载,朱元璋为充实人力,于1367年消灭张士诚后,将苏州富民迁至濠州;洪武三年(1370)六月,四千无业人员移至苏、松江、嘉兴、湖州、杭等地定居林好。还迁到江南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充实凤阳1.4万户;洪武九年(1376)十月,迁徙至山西、镇定(今河北正定地区)的无产者定居凤阳;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杭州、湖州、温州、台州、苏州、松江等地的失地农民奉命移至淮河以南务农。对于这些定居田间的移民,朝廷给了黄牛、种子和旅费,并免除他们三年的俸禄。

但上述材料中并无山东移民的记载。淮南移民从哪里来?

颍上古今说:“族籍调查——主要民族概要记载了62个姓氏,其中27个姓氏来自山东,其次是福建、江苏、湖北和皖南徽州,原住民不多。”据《寿县志-姓氏》所列16姓氏统计,明初迁徙的姓氏有11。11姓氏中,有6个姓氏从山东迁入,2个姓氏从河南迁入,1姓氏从江西惠州、杭州、毛石坝迁入。如《寿县-姓氏志》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寿县柴从山东济宁老满巷迁徙;瓦埠徐氏,祖籍山东济宁马劳巷;李,山东济宁老老巷人,明初迁居寿县。寿州孙嘉,郡号乐安,洪武初从山东济宁老官塘迁徙;尹,家住山东省济宁地区老生堂;韩,祖籍山东南部,元末逃到寿州东南乡定居。此外,淮南地区的张氏、胡氏、周氏、陈氏、门氏、蔡氏,八公山的周氏,石垣的殷氏,凤台的陆氏,颍上县鄢陵的吴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山东和山东巷迁徙过来的。如寿县先锋张家认为,这一宗族是从山东马劳巷迁到清连(十字路口)的罗章,并于明朝七年定居。(不知道“七世”是不是明初洪武七年的错误。淮南《蔡氏族谱》认为其祖先是明初由山东老满巷迁过来的。上窑鲍家的人说,他们的祖先和他们的妻子在明初从山东济南老满巷搬到这里,带着两个篮子给孩子。凤台的石家湾和寿县的时嘉认为他们的祖先迁到了山东兖州。颍上县鄢陵吴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明洪武6、9年从山东老满巷迁到颍州颍上县的。……

根据苏氏长辈的说法,苏家还流传他们的祖先来自山东巷(据考证应为山东济宁市),他们带着三个儿子来到这里。第一个家庭住在苏家的老村子里,然后三兄弟长大结婚,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发展。大儿子来现在杨村住,二儿子去了离这里几十公里的潘。苏老这里是苏的祖籍地,距约几公里。长子首先定居在老古嘴,这是贺飞河北岸(现在的西淝河南岸)附近。老谷嘴的地理位置平均比其他地方高十几米,类似一个大山头,于是在上面慢慢种了一些柳树,因为当时没有村名,所以很久以后才叫。后来由于古西淝河历史悠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河流逐渐趋于淤塞。黄河夺淮入海前,西淝河流域灾害较少。黄河夺淮入海后,引发江河洪水,导致大部分河沟淤塞,水系遭到破坏,古西河几乎淤塞。现在的西淝河后来向北移动了几百米才被挖掘出来。于是,刘阳村的村民将村庄北移到了现在的河北北岸。随着村庄的扩大,刘阳村的名字太长了,所以它逐渐变成了杨村。经过几年的发展,杨村已经成为一个热闹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

杨存计是淮北平原典型的明清古镇,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城镇。当时是真正的古城,但繁华程度并不低于现代城市。市场上随处可见马如龙车水马龙的景象,绣着五颜六色丝线的布鞋有着细致的花纹;竹条编的鱼篓、桌椅茶几,环保轻便;翡翠花簪,透明的,便宜却古色古香!街上有很多药,卖占卜的,喝旧衣服的,探险的,吃饭的,刮胡子的,纸画画的,做音乐的等等。整天住在这里,不觉黄昏。街道两旁高低亭阁错落有致,店铺不断叫卖,气味阵阵,夹缝中人来人往,可见当时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你脚下的路,虽然不是柏油路,也不是水泥路,却是平坦坚实的长石条,没有尘土飞扬。这座古镇的繁华和管理秩序并不逊于现代城镇,虽然也有不足之处。这里土地肥沃,全村以农业和工商业为主,自给自足。

杨村收藏里,清代有个苏,解放后有个牌坊。据说牌坊上曾有数百人骑马行走,但在“四清”时被破坏了。苏是杨村市场的主要姓氏,因为随着杨村市场的繁荣,外省和外地的人蜂拥而至。到目前为止,有100多个姓氏。在那个方园里,苏是乡镇的主要姓氏,说明苏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上,杨存计周围有一条村沟,防水防盗。东西两路通往集外,形成一个围子,四面都有围子门,早已不见了。这条沟里种了许多树。沟水清,鱼游到底,鹅鸭游。村外有果树,村里有树荫,鸟儿在一起歌唱。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农舍和一个砖和稻草房子。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是很快乐,很安静。房子大多朝南,门前道路两旁的绿树下,马、牛、驴、羊在悠闲地休息,到处都是鸡在啄食。农忙的时候,人们赶着牛车拉着牲畜,或送肥料或收庄稼,或扛锄头下地,或跨筐拔草。早上百鸟争鸣,中午屋内炊烟升起,门前鸡犬啼,树上蝉鸣,晚上买买买,一头小牛,唤回牛,人回来收拾院子,喂牲口喂鸟。晚饭后,开始安静下来,狗在很远的地方叫,在很近的地方窃窃私语。农闲时,他们去市场买卖,或者在家织布,几个人聚在一起赌博。人家打算一年四季都忙,不愁吃不愁喝。这个村子相对来说充满了乡村小城镇的宁静生活氛围。

谷阳村的收藏一直繁荣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杨村集北二里路周边重新规划了新的杨村街道,从部分杨村集翻开了新的一页。西淝河杨村段有一座古桥,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上世纪90年代末,用上级资金和地方资金新建了一座大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杨村乡于2012年9月改为杨村镇。

历史上,杨村一直归凤台县管辖,从未脱离。因此,杨村历史的演变也与丰台的演变相一致。

早在2000年,龚宇就属于徐阳两个国家.

周朝属于庆阳二州的领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来国,就是淮北滁州来城的疆域。周建王二年(公元前584年)秋八月,吴来周,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然来周,周景王16年(公元前529年),吴来周,封鄢陵,然后州来城,故称兖州,周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65438。战国时,楚惠王灭蔡,蔡侯国亡,仍属楚。

秦朝时,秦灭楚后统一中国,蔡县划归郡县制,隶属汜水郡九江郡。西楚时,项羽建立九江国,蔡霞属九江国。

在汉朝,汉初,高皇帝在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淮南,蔡霞属于淮南。元寿元年(公元前128),废淮南州,改九江县和蔡霞裴军。后汉属九江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淮南郡。

晋代,蔡霞在普初属淮南郡,但普为南北夹击,切断了郡与常远的边界,在郡内设置了许多城池。南北朝时,蔡霞属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设蔡霞县。

隋朝初废县,蔡霞属汝阴县。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在沃州县设武德,八年(公元629年)废,蔡霞为颍州(今阜阳)乳阴县。

五代十国时期,蔡霞隶属于颍州(今阜阳)、南唐和后周。周世宗咸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克州(今寿县)为守州。世宗将寿州逐一迁至蔡霞,并恢复其军队的忠诚。原寿州为寿春郡(今寿县)。

宋代,北宋属淮南西路。第六年,寿州文和升为府,寿春府,蔡霞为府。南宋时,与金在淮河中游。界为寿州,金州,寿春为寿州,有“南北寿州”。

元代,蔡霞县属安丰道。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寿春县安丰县被废,并入寿州。在下蔡志镇设立巡检司。

清代,寿州属凤阳郡。雍正10年(公元1732年)两任巡抚尹继善呈清廷批准,以寿州设县,增设知府。

会员制,会典历史上的会员制,因县境北部有凤凰山,被划入新疆而得名凤台县。于雍正11年正式分封,与寿州同城管辖(郡府位于金寿县城东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郡迁至蔡霞,蔡霞改名凤台,属凤阳府管辖。

民国,民国初,废为州府,县直属于安徽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属槐泗路(道尹驻凤阳)。民国17年8月,废道转安徽直隶。2001年10月,隶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淮南专员公署。

65438+65438 0949+12十月,凤台县解放,划归阜阳专员公署(1970改区)。

1977 65438+10月20日,淮南市管辖。

2012年9月4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出具了《关于同意凤台县杨村乡撤销杨村镇建制的批复》。凤台县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面积、人口、隶属关系不变,镇政府仍留在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