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你感觉如何?有木有很难。

历史

首先,微调卷子和分数。

与2010年的试卷相比,今年的试卷增加了一道主观题,即41题。历史必修主观题考试总分仍为37分,第40题调整为25分,第41题调整为12分。

二是题目灵活性增强,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辨别能力的考查。

试卷上新增的41题,就题型而言,在陕西试卷上是第一次出现。但是2010试卷第40题已经尝试了开放考试。今年2010试卷上的一道小题发展成了一道大题,分值从去年的13调整为12。

三、坚持以考试为主,长期热点问题和全年热点问题没有回避。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0周年(1911),巴黎公社140周年(187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这些考前被学生广泛预演的问题,在今年的试卷中也没有回避。

第四,卷面整体阅读量增加,单位时间内不容易看完。

历史课,平均5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要完成12道选择题,两道必做的主观题,四道主观题中的一道,而且所有的题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阅读量大,思考时间有限。不仅很难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而且要尽可能做好。

五、个别题目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今年试卷上的问题31“东南互保”,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没有涉及。也许一线老师在教学中介绍过,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陌生。

选择题改革卷涉及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而民族关系正是新课标没有说的。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在原大纲教材中都有说明,但在课标教材中没有涉及。

政治

一、突出基础,难度适中。

与去年相比,政治考题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没有出现怪题、难题。整体结构基本稳定,难度略有降低,命题风格保持不变。从分值来看,哲学部分有所增加,占32分。经济和政治两部分与去年持平,分别占30分和24分,文化有所减少,仅占14分。

选择题的难度也比去年低。选择题从去年的1题增加到5题,最难的选择题题型——“两两两式”组合选择题从去年的11题减少到今年的7题。

第二,紧扣社会脉搏,反映时代和人性。

今年的政治考题将理论阐述放在社会生活主题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比如:14用月饼的话题来考察生活和消费相关的知识,19用秸秆综合利用的观点来考察联系。形象的漫画标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通俗易懂。

第三,关注热点,反映时代主题。

试题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考试说明中考点、教材中重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机统一。试题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包括长期热点问题,如38题的“科技创新”;还有对近期热点问题相关知识的考察,如16题“同命同价”,18题与纪念建党90周年相关,使政治高考题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性。

第四,虚实结合,具有创新性。

试题素材非常丰富,包括最新的时事和历史。既有秸秆利用、漫画,也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月饼,作为素材;还有学生不熟悉的大脑“前扣带回”,可以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

地理

选择题:**4组,人文地理中关于工农业区位的两组问题,自然地理中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以及地表形态的景观图判读与分析的两组问题。虽然总题量没变,但一个环境下题多,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好;同时图像信息大大减少,缩短了试卷阅读时间,有利于阅读和分析综合题。试题考查中学阶段的主要知识,重在能力测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非选择题:36题和37题总分不变,但分别有增有减,增加了区域地理的分值。第36题以水资源的利用为热点背景,选取了热带雨林气候区新加坡的缺水现象。题目37紧扣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为“总部”谈区位优势它淡化了对产业区位影响因素的记忆考查,有利于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和筛选。总体来说,这两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为第二个问题做铺垫,题目难度逐级增加,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试题的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当前流行的公路旅行、城市化导致的日益严重的滑坡、湿地面积的减少等实际问题都在试题中呈现,这使得试题具有灵活性,并有主干知识作为支撑。既引导和考查学生关注社会的角度和能力,又给学生真实感,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生活地理的课程特点。非选择题考察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如有效获取和解读文字、图像、图形等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准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分析和总结的能力,论证和讨论解决方案的能力,运用规范语言进行解释的能力。试题难度和梯度都不大。

成套题:材料角度新,贴近生活,不脱离主知识的考查。学生拿到题后,对地理的恐惧减少,每道题都有话可说,有道理可循;尤其是开放式问题,更有利于考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回答。这是一组相对平和的问题。但因为难的题目少,不利于优秀学生的等级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