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化中的日本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
根据地缘政治的需要,美国确定了“西方搞战略进攻,东方搞战略防御”的基本战略方针。美国战略防御第一线包括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与日本、菲律宾、新西兰合作。
澳大利亚等国签订军事条约,使美国初步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纵深亚太军事体系,以“遏制* * *帝国主义”。日本因其战略地位和经济潜力,成为美国东亚政策的基石和美国亚太军事链的重要一环。它已经成为美国对抗苏联和* * *的前沿堡垒。
1951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是美国亚太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继续占领日本、自由使用其军事基地、巩固其在亚太军事存在的必然要求。为此,美国在重新评估日本的战略地位后,从最初试图削弱日本转向支持日本,使其成为美国侵略亚洲的基地和工具。该条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美军有权停留在日本领土内及周边;(2)
驻日美军可以“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可以应日本政府要求出兵镇压日本内乱。(3)废除条约必须获得美国的同意。根据这一条约,美国获得了在日本及其周边驻扎陆海空军的专属权利以及其他被占领士兵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这种权利使得美军可以出兵镇压日本人民,以条约的形式出兵到其他国家作战,从而赋予美国在日本作战的权利。
应该说这个条约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应向驻日美军提供军事设施和资金。美军及其家属和随行人员享有占领特权,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未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其任何基地交给第三国;也不得给予基地或与基地有关的任何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三军驻扎、行使或过境第三国的权力。可见日本所有的权力都被美国控制,日本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正加紧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美国认为迫切需要日本继续在其东北亚战略中发挥作用,充当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小伙伴”。由于日本经济起飞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日本民众反美情绪的增长,美国出于战略目的修改了与日本的安保条约。其实早在50年代中期,万隆会议的召开就意味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美国的全球战略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令美国头疼的是,由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不再那么顺从美国,从完全依赖美国转向了与美国本土竞争。似乎美国通过支持日本削弱了自己。正是这样一个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双方对对方态度的变化。尤其突出的是日本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反感。因为条约本身就是不平等条约,加上日本羽毛不断丰满,所以越来越受到日本民众的反对。同时,这也遭到一心要重振政治大国地位的日本政府的反对。
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增加了日美军事同盟;(2)明文规定日本承担在其领土上与美军作战的义务;(3)规定驻日美军的目的是维护日本和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国际和平;(4)对日本管辖领土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将危及本国的和平与安全,并宣布将根据本国宪法规定和程序采取行动,处理* * * *的危险;(5)为了日本的安全,为了维护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允许美国登陆。
海军和空军使用日本的设施和区域。应该说,美国在日美安保条约修改问题上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没有太大变化,其意图仍然是用军事手段遏制* * *帝国主义,而是让日本在战略意图上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不仅仅是基地问题。这是美国明显的回应。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国王”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国际地位难以与过去相比。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东南亚一些国家不顾美国的压力,积极发展对华友好关系,对美国实现在东亚形成反华集体安全体系的目标构成巨大障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将亚洲人民的革命运动与“中国的侵略野心”联系在一起,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使北京成为美国领导人眼中的“亚洲* * *生产中心”。在此期间,虽然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但两者之间的全球竞争依然异常激烈。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美国和日本的目的是直接遏制中国,最终目的是与东方集团最大的国家苏联进行真正的较量。
对日本人来说,无论美国出于什么目的修改条约,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这次修改条约的机会,将有损日本主权的相关条款从条约中删除,提高了日本的地位。同时删除了旧条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暴动和骚乱的内容,赋予了日本使用条约的主动权。新条约规定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
关于美军、警察的装备以及在日本境外战争中使用日本军事设施的问题,应该征求日本政府的意见。日本的独立性明显加强了。但是,有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迹象,那就是在美国人眼里,日本从来没有被视为真正的伙伴,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只是出于自身的战略目的。所以在美国人眼里,根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到可以与之抗衡的日本。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政治和军事控制还是很严格的,日本要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必须处处征得美国的同意。充其量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小伙伴,日本确实在美国亚太防务战略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61年,池田访美,与肯尼迪会谈。他欣然同意美国要求日本成为其在亚洲反冷战政策的忠实盟友,并表示,“我认为日本有责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帮助亚洲其他国家实现稳定和发展。”这充分说明日本在军事上处于防御态势,但这种防御中也有进攻的一面。日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美国的保护,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使国力强大起来,然后努力成为军事大国,但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挣脱美国束缚的机会,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转换之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美国的国力在与前苏联的长期军备竞赛中被大大削弱。与此同时,在冷战条件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利用冷战的几十年加紧自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日本是最具代表性和最成功的一个。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日本与美国的经济摩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两国的正常关系。由于日美防御敌人苏联的解体,两国合作基础进一步动摇,日美传统战略同盟关系受到极大挑战。冷战后,日本越来越希望在亚太地区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但日美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着难以摆脱的依赖,仍然需要与美国保持必要的同盟关系。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地位。然而,当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从西太平洋和欧洲转移到亚洲的东太平洋时,面对这种新的国际形势,美国需要日本的支持和合作。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美国提出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是其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亚太地区,除了美日,还有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朝鲜半岛等多元化力量。美国要想维持在该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地位,迫切需要拥有经济实力的日本的支持和配合。美国独自承担安排好的领导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在远东发生事情的时候,更需要日本的援助,以获得日本的全球军事合作,将日本牢牢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从而确保美国在亚洲的稳固地位。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日美两国于1996年4月17日共同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美安全保障宣言》。
宣言内容包括:(1)美国在亚太地区保持军事力量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2)为维持驻日美军,日本继续根据条约提供设施和区域,并通过提供受援国的援助做出适当贡献。(3)美国根据条约拥有的遏制力将继续是日本安全保障的基础;(4)在区域合作方面,为了使亚太地区的安全局势更加和平和稳定,两国政府应共同或单独努力;(5)
规定基于日美安保关系的双边合作;(6)规定全球范围的合作。可见这些内容的军事范围更广,内容更多。
应该说,1996日美安保宣言的指导思想是经济安保为主,军事防卫为辅。面对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的大趋势。军事力量退出首位,经济战略上升到主位。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认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对美国至关重要。此时美国的对外指导思想转向平衡各国力量,以维持对主要对手的力量平衡;从纯军事手段到外交和经济手段,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各国的政治进程,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在经济上支持美国,分担军事责任非常重要。
此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俄罗斯虽然仍是美国不得不重视的全球军事强国,但与前苏联不可同日而语。但社会主义中国并没有像苏联东欧那样解体,而是政局更加稳定,经济更加发达。美国将中国视为其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潜在敌人和不稳定因素。美国试图通过新日美安保体制遏制中国,必要时对中国采取联合军事行动。日美安保宣言中“包括核力量在内的军事力量仍大量集中”的表述,隐晦地指的是中国。宣言强调了在日本周边可能出现紧张局势的情况下加强安全合作的必要性。这一措施显然是针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以日美安保宣言实际上已经把防卫对象从苏联转移到了中国和朝鲜。同时可以看到,新的日美安保宣言改变了之前的日美依赖关系。条约规定,除了在维和方面加强合作,日本一方面坚持在日美安保条约的基础上加强日美在全球合作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亚欧会议和扩大双边外交的范围来减轻日美安保体制的负担。条约中的主角从美国变成了日本的现实越来越清晰。美国和日本努力协调双方建立的平等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除了安全防卫,日本继续依靠美国的力量,反对过度依赖美国,加强独立外交。该条约还改变了日本的单方面义务,强调日美防卫合作是日美安保体制的前提。除了在条约中扮演相应的军事角色,日本还扮演着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角色。日本在亚太经济和安全战略中肩负着美国的重大责任。日本在维持台湾省的局势、朝鲜半岛和局部地区的稳定、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以及维持与中国、俄罗斯联邦和东盟的力量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在日美防卫合作中为自身安全起到了一定的自保作用,改变了冷战时期受美国保护的形象。日本正在从自卫的“盾”向“剑”的角色过渡,主角从美国变成了日本。
从三个日美安保条约的演变可以看出,双方在维护日美安保条约上的目的是不同的。日美双方强调,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是确保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说明如果亚洲出现新的地区争端,日美可以联合介绍人,这就是日美的相似之处。就日本而言,日美安保体制有利于其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走的是一条相对安全的道路,即先发展经济,再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以重振昔日大国雄风。当然,它也必须抓住机会寻求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并“适当”发展其“自卫”力量。从日本在三个条约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日本已经从战后听美国话的小伙伴变成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建设性伙伴”。反映了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冲动。负责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日美防卫合作委员会在报告中称,在应对朝鲜半岛、台湾省海峡等日本周边突发事件时,日本没有停留在日本只为美军提供后方援助的阶段,而是与美军协调动用自卫队在日美防卫的“未知领域”提供合作。日本防卫事务次官村田彻(Tomaki Murata)承认,日本周边地区比远东地区更广阔。日本的军费开支在过去两年一直在增加,是亚太地区最高的。日本军事实力的提升,使日本从防御向海外扩张。
二战后,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对日本缺乏信任。如果日本要冒更大的风险,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会吸引人们对日本的关注。日美安保体制的建立对日本非常有利。日本不仅可以依靠美国的支持,还可以借此增加民众对日本的信任,消除亚太国家对日本的敌意,从而扎扎实实地进行建设,为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美国来说,日美安保体制也有遏制日本军力超越美国、过于强大的一面。1990年3月,驻日美国海军司令斯塔克波尔将军在一次谈话中说:“驻日美军是防止日本军事力量回归的瓶盖。”同年4月,五角大楼的一份报告《亚太边缘战略框架:展望21世纪》指出,美国在日本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阻止日军发展献身,美国尤其不希望看到日本航母在太平洋巡逻。应该说,日美安保条约的发展史,就是日美军事力量控制与反控制的历史。日本虽然凭借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并没有完全抹去在美国全球伙伴关系中的从属色彩。早在1970年初,海部宰相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五项指标。此后,日本官员一再声称,日本应在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在6月5438+09911111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在与宫泽首相通话时,宫泽首相声称“美国应在关键问题上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而日本应支持美国所做的努力,并积极发挥日本应发挥的作用”。可见日本现在不得不让美国唱主角,做配角。所以充其量只是一种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离真正的平等还有一段距离。对此,日本官员认为,为了支持良好的日美关系,美国必须让日本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而美国则声称日本必须努力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利用与美国的双边关系为自己服务,以达到日本的目的。
由此看来,日美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当时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支持日本,但没想到今天对自己构成真正威胁的是日本。也许有一天,美国会被日本人打败,这往往是历史。
第二,不容小觑的日本自卫队,战后以来一直受和平宪法约束,日本政府表示不会做威胁他国的军事大国。日本自卫队只是日本受到威胁时使用的武装力量。然而,近年来,日本自卫队的发展及其军事表现引起了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关注。随着日本经济水平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开始探索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军事大国的跨越。
日本自卫队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为了对抗* * *和中国而建立的。当时尺寸要求是25000。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不给少数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众所周知,结果是日本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隐形之路。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美军的保护伞下,日本的自卫规模和质量不断突飞猛进,在冷战环境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当日本扫雷舰驶向海湾时;日本国防预算超过1% GNP的限额时;当日本国会强行通过PKO(联合国和平合作计划)时,世界开始警觉。众所周知,一个侵略文化意识很深的民族,拥有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在这一点上,美国特别坚定。时至今日,美国人仍不时“在珍珠港点燃战火”。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国家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度下降,而对日本的依赖度上升。另外,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要从亚洲撤军,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趋于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日本,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1991 9月,贝克访日时声称,美国对亚洲安全与稳定的责任压倒一切,美国参与亚洲的决心不可动摇,不容置疑。此番言论既是美国对亚洲希望美国在亚洲存在的国家的一种安抚,也是对日本的一种警告,向日本传递一个信息:美国不会把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拱手让给日本,美国希望日本在亚洲发挥经济作用,而不是军事作用。布什访日期间,对日本寻求向海外派兵的《联合国维和合作法案》无动于衷,令自民党大吃一惊。这表明美国改变了在海湾战争中希望日本发挥一定军事作用的态度。美国担心亚洲任何永久性维和部队的出现都会降低美国军事力量介入争端的作用,尤其是对日本而言。然而,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预测,随着美国在亚洲军事力量的削弱,日本在亚洲发挥军事作用是必然的,一心想成为军事大国的日本不会放弃努力。
到1998年初,日本的军事实力如下:现役部队235600人(包括1300参谋长联席会议)。陆军:约147700人,110坦克,50辆步兵战车,900辆装甲运兵车,490门牵引火炮,365438门自行火炮,100门多管火箭炮,680枚反坦克导弹。海军:4.25万人(含海军航空兵),潜艇18艘,主战舰艇58艘,海军航空兵12万,作战飞机165438架,武装直升机98架;空军:441万人,作战飞机368架,现役部队4.67万人。
但是,日本军事实力的扩张主要体现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日本自卫队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和现代化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就陆海空三军目前拥有的武器装备而言,陆上自卫队开始为所有野战级别以下的士兵配备最新型89式自动步枪,现在已经部署了24套爱国者地对空导弹。一种新型防化车已经装备。据说这种防化车甚至不会在美国制造。海上自卫队已经部署了16“若超级”最新最高级常规动力潜艇;一艘名为“宇宙之盾”的船被部署在中国长崎县附近的佐世保。
破坏者。日本计划再部署三艘。“宇宙盾”号驱逐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它不仅具有连续航行6000公里的能力,还拥有最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强大的攻击能力。舰上装有相控阵雷达,可自动跟踪400公里范围内的200多个目标,自动探测、跟踪和引导航空兵和舰载导弹,可同时打击数十个目标。
日本驱逐舰舰队规模在亚洲首屈一指,扫雷能力世界第一,反潜战仅次于美俄位居第三。其航空自卫队已经拥有100反潜巡逻机,目的是“保卫日本的生命线——1000海里的海上交通线”;在全国28个防空监测站部署了自动警报控制系统;它已经拥有160架F-15战斗机,数量仅次于美国。计划引进空中加油机,正在研制并部分装备的下一代战斗机FSX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因为它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装备了最先进的设备,具有很强的制空权和作战能力,性能远胜于F-15和F-16战斗机。
与此同时,近年来,日本鉴于其应用技术强、基础研究弱,再次实施科技立国战略,要求国家科研机构的研发重点从应用技术转向基础科学技术,并为此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建立促进发明创造的制度。日本认为,为了促进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有必要改革旧的规章制度,建立鼓励发明和创造的新制度。一是加强科研成果交流,加快人员流动。日本有关部委和机构建立了各种交流制度,促进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和产业之间的交流,为科技人员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胆提拔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努力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的同时,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保证高级科研人员的稳定,实现科研人员结构的合理年轻化,保持科研人员的活力,促进发明创造的活力。第三,建立“科学中心”(CEO)。它以日本原有的科研机构为基础,从国外广泛招募有成就、有权威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确保科学中心拥有最优秀的研究人员、最新的科研信息、最完善的科研设施和最充实的经费来源。这样才能保证在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发扬群体的优势,使科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研究。科研开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开发投入所形成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以及科研开发的基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是日本从“科技模仿国”的举动
“科技立国”的重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990年,日本全国科研经费总计13.7万亿日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
日本政府一方面根据国情实现科研经费的增长计划,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民间企业投资基础科研。三是完善科研设施,增强科研后劲。为适应科研向尖端科学和大型化方向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决定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主要设备,改善科研环境和条件,增强后劲。首先是有计划地更新大学、国家研究机构和特殊法人的研究设施,并将这些研究设施向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开放,以促进科研设施的有效利用。1990,日本颁布《完善和振兴科学技术基础的基本方法》,要求相关省厅充实科研资料,改善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的科研条件。在专项科研领域,不仅要有完善的科研设备,还要有完备的科研资源。日本的这些措施不仅弥补了其在科技方面的薄弱环节,而且必将实现其军事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所以,在21世界的高科技战争中,日美之战谁胜谁负很难预料。
就现代化和高科技而言,日本自卫队已经成为数一数二的强大军事力量,日本可谓军事强国。由于战争形态的根本变化,战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较量,质量越来越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和重要因素。比如精确制导导弹的命中率是普通弹药的120倍,装备先进电子和火控系统的战斗机的战斗力是原战斗机的40倍。海湾战争中,美军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仅占发射量的8%,却摧毁了80%以上的重要目标。据专家介绍,美军一个坦克师的战斗力相当于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八个坦克师。海湾战争前,伊军和多国部队的对比是16:1,但结果是伊军的伤亡是多国部队的100倍,多国部队的伤亡有60%以上是自己误伤造成的。由此可见,配备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日本自卫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战力量,其未来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
三、谋求军事政治大国地位日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进一步与美国争夺世界和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从经济大国走向军事政治大国,从而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的决定性一极,是日本的战略目标。
机会终于来了——经济大国走向军事政治大国的宣言。东欧巨变,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解体,打破了几十年的冷战僵局,西方世界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而日本,却显得平静异常。面对世界新的发展趋势,日本另有打算,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是其思考的首要问题。就日本而言,二战后,几十年来可谓“忍辱负重”,“躺在心里品味勇气”。为什么愿意做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儒教”的国家?为什么在世人眼里还是“一等经济二等政治”?在苏联摇摇欲坠的时候,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1990年10月9日给布什的信中提出“要让欧美日成为形成世界新秩序的主导因素”。接着,他在同年3月2日访美之前,在国会发表演讲,将日本的这一意向转化为行动。
海洋部在国会提出的国际新秩序要实现五个目标,即:1,确保和平与安全;2.尊重自由和民主;3.通过开放的市场经济确保世界的稳定和繁荣;4.保护环境;5.在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稳定国际秩序。同年7月,他在《日本的构想》一文中,全面阐述了近两年来日本政府对国际格局变化的认识和构建国际秩序的构想。从日本朝野人士的言论和日本近年来的国际行动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日本在这个新秩序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
经过20多年的持续高速经济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超级大国。从65438年到0989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万多亿美元,占世界的15%,贸易额4859亿美元,占世界的9.3%,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均超过700亿美元,海外纯资产3500亿美元。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对外经济援助国。随着日本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日本不再甘于只做一个“经济巨人,政治林德”。早在1983年,前首相中曾根就首次提出了“战后政治决算”的战略目标,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中曾根提议派遣日本海上自卫队保卫海上石油通道。此后,多位首相提出,日本应该“在世界上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作用”。那么他们想扮演什么样的政治角色呢?用海部的话说,“只要军事力量在国际秩序中起决定性作用,日本这样的非军事国家所能做出的贡献自然是有限的。”显然,日本领导人认为“现代的对话与合作已经取代了导弹和坦克作为建立秩序的工具,日本是有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