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的历史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作者杨帆与我们接触的语文老师有些不同,因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内涵,更有甚者,他用自己多年的授课,做了一套行走中西的人文书籍,为百万读者开启了一场思想交锋。

经过七轮打磨,杨帆和他的团队努力完成了这套书,共四卷:《轴心时代的先秦》、《古典时代的汉魏晋》、《唐宋与西方中世纪文明》、《元明清与西方文明的兴起》。这套书包含了65,438+000个主题,讲述了《诗经》、《红楼梦》以及不同文学性崛起的故事。在历史交融的过程中,重新诠释了历史与文学的交融过程,字里行间呈现出极其高尚的人文内核。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这套书的第一卷,先秦与轴心时代。这本书有17讲,可以看到《诗经》《孔孟之道》《左传》的讲解和分析。

在读经典的时候,我们会率先思考起源,因为万物皆有始。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时候,是以讲座中的一个互动话题“对人性的理解”开始的,从而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

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的人性,重点是人字形,因为是人类在不断推进历史的进程,推动历史不断迭代变化。从不同角度解读人性的意义,是对成长对于社会交往的一种谴责,也是对个体的一种整合与建构,在点点滴滴之间建立自己的柏拉图世界。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以《诗经》为题展开讨论。对于读者来说,我们知道《诗经》,也知道风、雅、颂、赋、比、兴,却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诗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以及它所传达的美好背后的深刻含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诗经》是浪漫的,但它仍然传达了一些不同的内容。比如情诗那一章,勾勒了不同状态下的女性。他们有的热情奔放,有的调皮乖巧,有的乐此不疲,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在整个描述过程中,作者以对话的形式多次强调书的主旨,并以与学生对话的形式逐步引出要讲解的核心内容,让我们知道我们背诵的《诗经》原文节选和所学的风格技法就在身边。

在读每一个字每一句的时候,最震撼的是听课的同学敢于质疑。他们会对描写历史的诗词产生疑问,提出自己的反问。作者还用实际案例《晟敏》来说明,并将诗歌的内容与西方史诗《圣经》进行比较,来推导如何定义史诗。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重点是对话,是古今之间、中西之间的对话,是呈现形式的对话。在拆解内容的过程中,那些相辅相成的历史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