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姑娘的历史与文化

楼兰国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西汉的历史记载。《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176年,匈奴单于上书汉文帝,信中说:今因少数官员失败,封右贤王,命月氏西征。天佑之,官良马壮,以灭夷越人,杀之。楼兰、乌孙、胡洁以及周边二十六个国家都认为拉弓的匈奴人是一家人。这是学者们对这些地区大约4000年前和大约2000年前出土的墓葬的发现。考古学家告诉我们,这里生活着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游牧的方式生活了40年,但关于他们的具体情况,史书上没有留下墨迹。

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西汉王朝派遣张赛出使西域。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描述了张洋到达西域后对楼兰国的实地体验和印象:该国最东,近汉,时为白龙堆,水草匮乏,一直主导,提水运粮,屡迎中国使臣。这份记录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丝绸之路是当时穿越欧亚大陆的唯一陆路通道,而且一度繁荣昌盛。当时这条交通线的信差是面向马路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盛况:驻外使节数百代,少则百余。一岁的他们做了十多个,少的五六代,远的八九岁,近的几岁就回来了。其盛况可见一斑。汉初,丝绸之路沿线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阳关向西,经过罗布泊西北岸,至公元前77年(赵涵元丰四年)。作为一个国家,它从历史中消失了,但作为一个城市,它延续了下来。直到4世纪晚期,这座城市才被彻底废弃,居民四散。后来完全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史书上也不再记载。甚至城墙的位置也不为每个人所知。古老的文明躺在罗布泊的沙漠里,一个显赫的王国不复存在,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绿洲变成了不毛之地,一个曾经为祖国的繁荣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消失了。

1900年3月28日,正当八国联军在神州大地上肆虐的时候,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罗布泊探险。在寻找失落的铁厂时,维吾尔族导游阿尔德克偶然发现了一个早已废弃的古城遗址。次年3月4日至10,斯文·赫定再次来到这个遗址并进行发掘。

斯文·赫定在这个遗址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批魏晋木简和一批胆小的吕文简。回国后,斯文·赫定委托德国语言学家卡尔·希姆莱和汉学家孔·顾浩对出土的切鲁文简牍和古籍进行解读。他们从文简牍中的词组和魏晋时期有文字的纸片判断,罗布泊西岸发现的古遗址是中国著名的历史舞台,消失了1000多年,斯文和赫定一夜成名。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历史、考古、人种、地理、生态等方面对这个遗址提出了许多疑问。其间,争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这样,尽管1000多年来中外学者围绕着这个古遗址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对这个遗址,我们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换句话说,还有一些问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

这个名字显然是基于当地语言的中文音译。但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是哪个民族的语言?这是什么意思?有人说,国家禅湖的名字是以蓝海湖(即罗布泊)命名的。当然,古今有很多山、水、地理条件甚至人名的命名,即使国家第二,也早已存在。在这个地区发现的中国木简中,最新的一枚有日期的是建兴18(公元330年)。而且,到了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东晋高僧法显经过罗布泊的时候,罗布泊地区已经完全变成了死亡之海。法显曾经这样描述过这一带的景象:天上没有鸟,天上也没有动物,你可以一直看着它,但你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却用死骨头做标志耳朵。正是根据类似的记载,专家们推断出它的废弃年代。然而,第三,罗布泊西岸的这座古城遗址是否是魏、凉时期统治西域的漫长历史的所在地,并不清楚。认为是国都,应该和后来善国部的首都钱泥城是两个城市。元丰四年改名善国部后,迁都若羌县附近的钱泥城。原来的楼兰城变成了善国部的城市。虽然在东汉时属于善国部的版图,但从元丰四年到梁倩末年,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在行政隶属上与善部无关,其历史基础独立于善部,发展成为自成体系。

第四,当这个遗址是古城遗址时,有学者提出,它根本不是古城遗址上发现的西汉文物,主要是铜镜、漆器、陶器和钱币。这些文物可能是西汉时期带入的,但也可能是西汉以后流向民众的,所以无法认定这个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遗址。此外,在该遗址周围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东汉时期的丝绸和羊毛织物,魏、时期的中国木简和文献,以及属于公元3-4世纪国家良好时期的切伦木简和文献。据此认为,此处可能是海头,是历史上魏时期统治西域的地方,而不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谜。历史学家指出,陶器的存在是新石器时代的分水岭。人们自己学会制作和使用陶器后,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1979年底,在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炳华先生的带领下,在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的古古沟发掘了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墓地和42座古墓,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然而,整个樟木沟墓区没有任何陶器的迹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已确定古墓沟墓地是一个古老的古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年。这一时期,人类早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但遗址中没有陶器的痕迹,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合拍。那么,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否属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那种不会制陶的部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