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历史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事业和人生哪个更重要?

2020年国庆刚过两天,复旦大学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42岁的历史系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司嘉其实已经去世了。这么年轻,正好是导演创业的好时机。这时候她真的走了。确实是英年早逝。在生命面前,其他的一切显然都很脆弱。没有生活的事业什么都不是。有了生活,你的事业会走得更高更远。所以,在人生事业和人生面前,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一、司嘉个人情况司嘉出生于1978,快80岁了。他是上海人。复旦大学本科毕业,2001硕士,2006年博士。2007年被聘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16晋升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造诣不深,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和专著,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难看出,司嘉的确是一位女强人,在学术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学术代表作有《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与语言景观》、《现代汉英语言接触与文化谈判》等。在相关介绍方面,没有关于司嘉死因的报道。

二、如何看待人生、事业以及人生的重要性从司嘉的简历来看,司嘉是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偶像。他这么年轻就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不到30岁就是复旦大学副教授,不到40岁就是正教授。这些荣誉都是高校博士生一生都在努力的目标。想要在复旦立足,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否则你根本不可能立足。在复旦大学,有很多年纪大的老师可能都不是副教授,更别说正教授了。以一所普通大学为例,大部分大学老师的目标是做副教授,而这个副教授可能要等到退休。

为什么那么多人考不上副教授?显然,他们没有取得任何学术成就。不是每个大学老师都像司嘉教授那么勤奋,那么多科研成果,随便拿出几个国家社科基金就能干掉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通过阅读无数的参考文献,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需要他们阅读中外历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所有的成绩都是通过奋斗取得的。

你只有一次生命。临死前,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让生命继续。在死亡面前,无论你是有钱人、官员还是普通人,死亡对他们来说都是公平的,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生命。没有好的身体,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制约作用。当一个人奋斗到一定阶段,也许你的生命已经透支,剩下的只有遗憾。所有人都说,人年轻就要奋斗,当然也要关注生活,不能让生活继续透支。这样的生活不值得,也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