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人选择土葬,为什么坟墓那么少?
古代有很多丧葬方式,比如水葬、火葬、天葬等。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讲究“土葬”,最被认可的丧葬方式就是土葬。时至今日,火葬已成为主流,土葬在一些地区仍很流行。有些老人去世前,还是会要求家人安葬。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即使死者火化,最终也会以土葬的形式下葬。
安葬会有墓穴,有的墓穴甚至能盖几平米。现在提倡火葬和墓地也有保护耕地的理由。古往今来,死的人不计其数,大多数人死后都采用土葬的方式。古代那么多人用土葬的方法,为什么感觉没有那么多坟墓?
在北方的田野里,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坟墓。南方的田野里很少见到坟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很多农村流行一句话:“五代之后人再建坟,三代之后换新人。”从字面上看,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死后也要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护花”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在古人眼中,土地无疑是立国之本,国家的“社会”也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之一。
古人对土地充满了感情,自然想返璞归真。死后,他们也希望能“安息”。在古代,骂人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一个人的仇恨,可能会骂他“下场不好”。这句骂人的话可能是骂人死后不能葬。
安葬之后,逝者已葬,生者也要有个念想。古代强调“诸德之孝为先”,不孝中更不孝。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孝心”,后人每年都会在特殊的节日祭奠祖先的坟墓。清明等重要节日会加坟,防止坟塌。
一般情况下,下一代会很小心的打理父亲的坟墓。虽然孙子也会维护祖坟,但肯定没有父母细心。曾孙对曾祖坟的感情会比父辈低很多,曾孙对曾祖坟的感情会浅一些,未来孙子对天祖坟的感情会低一些。
四五代之后,对祖先的好感可能就没那么多了,对祖先坟墓的好感可能就更低了。在古代,人们讲究“同住”,死后合葬。后人甚至可能在上坟的时候,对祖先的坟墓进行修缮。如果不葬在一起,几代之后,有些坟墓可能会因为无人维护而坍塌,最终没有坟墓。
随着墓穴的逐渐坍塌,陪葬墓与大地融为一体。相当一部分穷人甚至不愿意买棺材,只是用草席把自己裹起来。一段时间后,骨头和棺材也会完全腐烂,与大地完全融为一体。过了一会儿,无论地上还是地下,都没有了坟墓的痕迹。
古代战乱不断,朝代更迭频繁。随着战争和朝代更替,土地可能会被重组。农民获得新的土地后,可能会把土地上的坟墓全部铲平,或者直接在上面种地。久而久之,原来的坟墓已经不存在了。古代战乱频繁,死亡率比较高。有些家庭可能因为战争、疾病等原因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很多人会搬到其他地方。这些移民稳定后,就再也不回老家了。一旦没有后代,坟墓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北方很多农民有时候挖的时候会挖出一些骨头。近代以后,不止一次地改。如果祖坟不在自己的土地上,时间长了也不会修。过一段时间,坟墓可能不复存在,重新成为耕地。
在一些北方农村,有专门的墓地。当村子里的人死了,他们都会被埋在一起。如果夫妻两个都死了,就不是两个坟,而是一个坟。有时,甚至家庭共享一个坟墓。这些坟墓基本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一般很难看到。如果你看不到,你可能会认为这个村子很少有坟墓。
除了曾经存在而后消失的葬坟,古代有些人死后也采用其他葬法。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土葬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为了节约耕地,采用各种丧葬方式,比如火葬。广东很多农村会把骨灰盒放在山上或者找个地方埋在山上。就算埋了,也不会建很高的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耕地面积非常有限。把一大片土地变成墓地,肯定是浪费资源。所以现在国内大力推广火葬,部分地区甚至实行了冰葬。随着火葬的普及,墓地价格居高不下,产权只有二十年。
为了解决“死”与“活”争夺土地的问题,各国各地区也是想尽办法。韩国会把逝者的骨灰撒入河中,完全融入自然。香港和新加坡采用“鸽笼式”骨灰龛位,或将骨灰安葬在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