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西北部指的是哪里?三马?他们是如何控制西北的,又是如何失去的?
近百年来,贺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民兵陆续崛起,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一度控制了宁夏、青海、绥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甘肃、新疆的部分地区,影响了整个西北地区的政局,在中国近代回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领军人物都姓马,都是贺州西乡(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最高峰时有国民党时期的9个省主席(包括自称代理人和割据者),军、师、旅、团各级普通校官100多人,专、简、荐文官100多人,一度被称为“潇湘之乡”。它比较复杂,一般很难区分,所以有“三马”、“五马”、“十马”、“全马”之称。然而,我们对它的家族渊源和相互关系却知之甚少。有必要解释一下。解放前的这些马姓临夏回民人物,大体可分为马占鳌、马前岭、马海燕三组。每个群体都以自己的家庭为主要骨干,由自己的亲戚、同乡、同民族、同宗教的人组成。一些汉族家眷大多是参谋和公务员,所以他们被称为“贺州三马”。
马占鳌降清后,其部为镇南三营旗。奠定了这个集团的武装基础。经过马占鳌、马安良两代经营,发展壮大,传到他们的孙辈马廷杰、马廷贤手中,于1928年被国军消灭。从1862(清同治元年)马占鳌开始反清,存在了66年。其武装力量基本控制了贺州(今甘肃临夏)和凉州(今甘肃武威)。也发展到了兰州、天水、宁夏、甘肃、青藏、陕西。马前岭之子马福禄在马占鳌之后崛起,自成一派。马福禄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中牺牲了。马福祥紧随其后。到了马鸿宾、马鸿逵,先后控制了宁夏、青海、绥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活动范围遍及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从1895(清光绪二十一年)马福禄奉命筹人设立安宁营,直到1949,他的武装力量存在了44年
这三个群体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民族宗教关系和社会力量。凭借已经取得的军政地位,发展武装力量,长期统治这些地方,类似半割据状态。在各个团体之间,姻亲(如马占鳌为马乾陵的侄子,马和马步芳为马安良的侄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纠缠不清,根深蒂固。所以,过去的掌权者不得不加以利用。
这三个群体的发展过程是:从小到大,从盛到衰。民国初年,甘肃八镇一度占据第四。后来长期占领宁夏、青海两省和河西走廊。父死,子继,弟终与弟,几个封建世袭。马占鳌这一派虽然到了马亭就被国军在1928消灭了,但是失去了贺州(临夏自治州)和凉州(武威地区)占领的领土,以及多年积累的大量钱财,政治上失势。但大河家(今积石山自治县)的社会力量和经济基础(主要是土地,占有土地的地主称为“八大世家”,都是他们家族的),有着历史渊源,与宁夏、青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支持,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国民党政府垮台前,马步芳升任西北军政长官,马鸿逵任副长官。当时这三个群体中有不少文武高官,多为亲属和宗教、民族精英,多为河州回民。马步芳特别喜欢用循化撒拉族人,认为他们忠实可靠。在宗教意识上,三派虽然都是伊斯兰教,但教派不同。总的来说,马占鳌父子当政时,对新旧宗教普遍持平衡态度,将贺州门宦教派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排斥外来门宦教派在贺州传教。马前岭及其后裔受毕家场官教,偏于旧教。后来,马海燕的后代追随并支持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