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主要经历

人物体验

朱自清,出生于1898,祖籍浙江绍兴。1916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共同创办《诗歌月刊》,是五四以来最早的诗歌刊物。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 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景》。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多个国家。1932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1947年,他发出了对北平当局任意抓人的抗议,并签署了《反饥饿反内战宣言》。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援日政策,并签署了拒绝接受美国面粉援助的宣言。后来由于胃病复发,治疗无效,贫困而死。去世前,他还告诉家人不要买美援面粉。毛泽东称赞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主义”。

扩展资料朱自清(1898 165438+10月22—1948 8月12),原名华子,秋实人,后改名子清,有附带条件。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中学毕业,顺利进入北大预科学院。

诗歌发表于1919。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欧洲和伦敦杂记出版。1935出版散文集《你和我》。1948 8月12在北平因胃穿孔去世,享年50岁。

性格评估

1,“朱自清的散文可以充满诗意。”(现代诗人郁达夫评论)

2."朱自清的作品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种纯净、简单的清新风格."(现代散文家李广田评论)

3.“朱自清病重,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该给闻一多和朱自清写赞歌。他们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主义。”(《毛泽东评论》)?

4.“当与朱自清交谈或阅读他的文章时,印象是如此真诚、谦虚、温和和简单...他的风格来源于简单,幽默来源于忠诚,羞怯来源于平淡。”(现代教育家、作家杨振声评论)

参考资料:

朱自清-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