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的历史沿革
周先旺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属金陵城管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废弃的金陵城建立秣陵郡,还建立丹阳、江城两郡,均属会稽郡。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江宁称江都国,分秣陵、湖熟、丹阳。梁武帝开国第二年(121前),废除江都州,恢复睦陵、江城、湖熟、丹阳等郡,均属燕郡。元丰二年(前109),延县改为丹阳县。天丰元年(14),新东县为宣亭县,秣陵县为宣亭县,江城县为吴象县。在刘璇的重新开始的第一年(23),县恢复了它的旧名字。汉末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在楚金陵旧址建石城,改秣陵县为建邺县,从秣陵关迁至石城。同时废胡蜀、江澄,立典农为治。
晋太康元年(280),叶县复为秣陵县,湖熟、江城两县恢复,临江县位于秣陵西南。次年(281),临江县改为江宁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江宁县的名称,县治在今天的江宁街道。太康三年(282),淮河北分建邺,南分秣陵,恢复湖熟、江城两郡。建兴元年(313),建邺县改为建康县。
东晋建武元年(317),金元帝建都建康。此时,除江宁、秣陵、丹阳、湖熟等原县外,仍属丹阳县,并相继设立临猗、杨度、怀德、肥乡、博禄、堂邑等华侨县,安置北渡士民。
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建都建康。江宁、秣陵、建康、丹阳、湖熟县隶属丹阳县。梁元年(502),分秣陵县和夏县。陈朝太建十年(578年),丹阳县划归建兴县。江宁、秣陵、建康三县隶属丹阳县。湖熟县、江城县和夏彤县属于建兴县。
隋开帝九年(589),建康、秣陵、三县合并为江宁县,属江州。隋大业三年(607),废除江州,恢复丹阳郡,江宁郡隶属丹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江宁县改名桂华县,与丹阳、安业两县同属扬州郡。武德八年(625),归化,改名金陵。武德九年(626),金陵郡改名白下郡,隶属润州。丹阳郡属宣州。贞观九年(635),白下县改名为江宁县。天宝元年(742),江宁县属丹阳郡。至德二年(757),设江宁郡,废江宁郡。甘源元年(758),改江宁县为嵊州,江宁县恢复为嵊州。上元二年(761),江宁县改称上元县,以上元到唐肃宗的年号为县名,隶属润州。光启三年(887),上元郡又属嵊州。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天佑十二年(915),设太守府,治上元郡。神佑十四年(917),分上元县南十九乡、当涂县北二乡,迁江宁县。此后,江宁和上元由同一城市管辖。武夷二年(920年)升级为金陵郡,辖江宁、上元两县。南唐元年(937),建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江宁、上元郡属江宁府。
宋开宝八年(975),改江宁府为省会,辖江宁、上元两县。天禧二年(1018),归江宁府,辖江宁、上元两县。建言三年(1129),江宁府改为建康府,辖江宁、上元两县。
元十四年(1277),建康府升级为建康路,辖江宁、上元等县。田丽二年(1329),康路改建为路,辖江宁、上元等县。郑铮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庆忌道为应天府,辖江宁、上元等县。
明朝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以为是南靖。江宁、上元两县属应天府。洪武十一年(1378),改南京为都城。江宁、上元仍属史静应天府管辖。
清顺治二年(1645),南京改为江南省,应天府改为江宁府,江宁、上元等县归其管辖。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江宁府,改称天京。同治三年(1864)改称江宁府,辖江宁、上元等县。
民国元年(1912)65438+10月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江宁、上元两县。次年,废南京,设江宁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10年2月,江宁自治实验县成立,直属江苏省政府。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府由南京迁至东山镇,与南京分离,属江苏省管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江宁地区先后建立江宁、衡山、上元三县抗日民主政权。在此期间,王伪在东山镇建立了伪“县政府”。
1949年4月24日,江宁县解放。4月28日,江宁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宁县归属浈江区,1958年7月收归南京,1962年5月收归浈江区,1971年3月收归南京。5438年6月+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后设立南京市江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