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怎么来的?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简称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邮政编码100000。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全国政治、科学、文化中心,国内国际交往中心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亚欧最大的交通枢纽。其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北京西、北、东北三面环山,大平原向东南的渤海缓缓倾斜。北京平原海拔20-60m,山区一般1000-1500m。与河北接壤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境内流经五大河流,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和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的残脉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杜军。两山相交于关沟南口,形成半圆形的山弯,向东南方向蔓延。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环绕的小平原就是北京小平原。看北京的地形,依山傍海,形势壮阔。正如古人所说:“幽州之地,左有大海,右有太行山,北有邕江,南有大河,天府之国。”北京的陆地面积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市区面积87.1平方公里。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就出现了原始部落“北京人”。北京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首都;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和地方中心。自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国首都、金国首都、元国首都和明清都城。1949 65438+10月1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旅游资源丰富,有200多个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故宫、故宫、天坛、皇家园林北海和皇家园林颐和园,以及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和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全市共有文物730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处。北京的市树是国槐和侧柏,市花是月季和菊花。此外,北京生产的象牙雕刻、玉雕、景泰蓝和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在世界上很有名。地质地貌北京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不仅经历了大幅度的衰落,还接受了极厚的矿床;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骨架和地貌的雏形。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层广泛发育,岩浆活动也较为频繁。北京地区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从怀柔县应劭到密云县古北口的断裂带,东西长33公里,城界内宽8公里;密云县沙场至强子路的京北断裂带在市界内长约30公里,宽约20公里,最宽的断裂带为200-300米。官厅峡地区有严家台-沿河城断裂带和东灵山断裂,长达数十公里。平原地区凹陷和隆起的边缘受大断裂控制,如黄庄-高丽营断裂和永乐店-马坊断裂。这些大断层之间往往分布着许多较小的断裂带。活动断裂带的弯曲处、分叉处、末端和交叉点,以及有断陷盆地的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北京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平谷-三河断裂带;石景山区八宝山至顺义县的高丽营断裂带;河北省怀来县至延庆断裂带;昌平县南口至朝阳区的孙河断裂带。这些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是活动强烈的地区。北京地区岩性条件复杂,各种岩石(土)均有出露,大致可分为松散堆积物和坚硬岩石(基岩)两大类。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区,其厚度从山前几米到东南部几百米逐渐增加,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土壤、砂壤土、砂和砾石。硬岩多出露于山区,主要有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气候特征北京的气候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 -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是华北地区雨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多毫米,降水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全年75%的降水集中在夏季,7、8月份常有暴雨。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它被河北省包围,东南与天津接壤。全市面积16000多平方公里,辖12区6县,人口11万。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地名考证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称,大致有20多个别称。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商后,帝尧封姬,封。此外,周之前有燕国,之后有燕国和蓟国,定都季承,也就是现在京畿的前身。秦灭燕后,设蓟县,所以地址在今北京。幽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顺典》:“颜称幽州。”汉魏晋唐时期设立幽州,都是统治在今天的北京地区。燕都因是古代燕国的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因靠近燕山而得名,都城名为“燕都”。后来在一些古籍中常作为北京的别称。上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本关于北京文史的刊物,名字叫《燕都》。《晋书》中开始出现日落,颍川离晋都洛阳很近,所以叫日落。后来唐代诗人王波写《王腾亭序》时说“夕阳看长安,云指武辉”,套用到这个典故上。此后,它被称为“夕阳”。作为北京的同义词,用的是清代朱彝尊的《太阳旧闻》和乾隆年间的《太阳旧闻考证》。唐朝设立了游都郡,辽代也设立了游都府,管辖范围是今天的北京地区。唐肃宗甘源在燕京二年(759),史思明自称炎帝,以杨帆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燕京罢课。后来,虽然北京的正式名称经常改变,但燕京这个名称被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一直是北京最常用的别称,甚至一些企业和产品的名称也经常以这两个字命名。春明起源于唐朝。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叫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后人便以春明作为都城的别称。北京成为首都后,又叫春明。阿清作家孙承泽写的《春明梦遗》,就是这个意思。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北京的都城长安被称为首都。后来一般称首都为首都。北京成为首都后,也被称为首都,也是今天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同义词。辽会同南京元年(938),原幽州升级为幽都府,建南京,又名燕京,为辽都城。当时辽国的首都在北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宋金联合攻辽,攻占燕京。宋金媾和后,燕京回到北宋,建燕山府(因在燕山山脚附近),所以燕京又叫燕山。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金人南侵,占据了宋朝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统治今北京西南。大兴金改燕京为中都,同时设立大兴府,位于今北京市东南,包括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和大兴区以东。元代,大都以金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九年(1272)改称大都,元代俗称大都。元朝在坎巴鲁克,大多数蒙古人称之为坎巴鲁克,蒙古语意为“汗城”,即可汗居住的地方。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又叫坎巴鲁克,凯尔·波洛在游记中称大都(北京)坎巴鲁克。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灭元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朝改名为北平。明朝北京永乐元年(1403),朱迪(明成祖)登基后,将太子时为其封地的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迁都于此。这就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北京正式命名的开始。明都城,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至清朝更名为。“史静”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公刘》:“史静之野,无处不在。“后世称京师为首都。还有一种说法是陕西凤翔有山叫京,有水叫师。因为周文王和武王都在这里建都,所以都取名为史静,后来又把史静作为国家首都的代表。北京被称为首都后,它也被称为史静。宛平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统称,但并不准确。明清时期的宛平县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现在的大致方位是北京西南,包括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大兴区的西部。民国二年(1913),京兆被废,次年置于直隶中部,覆盖今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京兆被废,北京改为北平。除了在北京的历史上使用上述名称,在秦汉时期,北京曾是杨光县的所在地。隋朝大业年间,曾为卓郡治所。唐天宝统治时期,这里曾是范阳县的所在地。辽朝时期,曾是西晋政府所在地;明清时期,北京曾是顺天府所在地,因此杨光、卓君、范阳、西晋、顺天府也成为北京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