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舞龙起源于汉代,其经历代代相传。舞龙最初是一种祭祖祈雨的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到了唐宋时期,舞龙已经成为节日里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喜庆的节日,人们会舞龙,从春节开始,然后在二月和端午节期间“龙抬头”。

舞龙,俗称龙灯,是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源于古人对龙的崇拜。节日期间,人们会舞龙,从春节开始,然后在二月和端午节“龙抬头”。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出各种动作,穿插进行,不断展示出扭动、挥舞、后仰、跪姿、跳跃、晃动等各种姿势。因此,舞龙祈求平安和丰收已成为全国各地汉族人民的民俗文化。在古代,舞龙舞狮是一年中大型节日的节目之一。随着华人向世界各地的移民,舞龙舞狮文化已遍布中国大陆、港澳台、东南亚以及欧美、澳新等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海中的圣物,人们视之为能散云雨、消灾降福的吉祥之灵。所以有的地方,长时间不下雨,就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秧后,舞龙驱虫。舞龙历史悠久,汉代就有比较完整的关于龙的文字记载。据汉代董仲舒《春秋故事》记载,当时四季祈雨,春舞青龙,夏舞红龙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几十英尺长,每次5 ~ 9条龙一起跳舞。经过劳动人民近2000年的创造和发展,民间舞龙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古代,舞龙舞狮是一年中大型节日的节目之一。随着华人向世界各地的移民,舞龙舞狮文化已遍布中国大陆、港澳台、东南亚以及欧美、澳新等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