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山历史
关于李贵祖的称谓,历史上至少有四次。第一次是在五代天成元年(926年),明成祖李思远作为“神明之福”赐与;第二次,第二年,天成二年(927年),明宗封其为“增福陵德侯”;第三次,元二年(1329),元文宗献为《浮山石平公》;第四次,明朝建立后,“明兴拜晋名臣,仍封唐”。几年前,在张家口张家口碉堡财神庙修缮时,发掘出一块49年(1784)的石碑。碑文记载,财神寺建于明代万历九年(1581),当时称为“增福侯伶寺”;清顺治十四年(1657)重修,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今天是商旅繁华的大都市,得天独厚。中外统一,寿无疆,神明无声,福星常照,百姓富强,礼仪咸化,神明幸福吉祥。”这个碑就是李寻祖被封为“增福令德侯”的证据。
关于财神李哲祖的记载,可以在以下历史文献中找到:
民国22年《曲周县志》记载,李宅祖,淄川人,在担任曲梁县令期间,清正廉明,惠民利民,疏浚河道,治理盐碱地,率先垂范,生活俭朴,俸禄全部分给穷人。他是一个受人民爱戴的清官,他死后,人们建立了一个纪念馆来纪念他。增福巩俐寺,又称财神庙,位于城内东街路以北,祭祀北魏使李傕的屈粱。明朝嘉靖年间,彝族兵部王益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
元明时期写的道教经典《三派寻神全集》(即《三教寻神全集》)有一幅“增乐互利”的画面。这个增财神穿着皇家服装,戴着宰相帽。他说:“李相公对他的祖先讳莫如深,他掌管魏文帝的政务。白天在死人堆里审判冤狱,晚上在冥界审判是非,还掌管王朝三等以上官员的衣食住行,活着的居民每年都会有温饱。在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它被作为一种祝福献给神灵。明代《万历续道藏》所收《寻神录》也记载:“增福相公生于九月十七日。李相公对自己的祖先讳莫如深,掌管着魏文帝的政务。白天,关阳向中央询问国家的不公,晚上,他宣判殷政府疯了,错了,还掌管王朝三品以上官员的衣食,居住的居民每年必须有温饱。到了唐朝末年,明宗在朝天成元年被赐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