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

悲壮的英雄诗篇——以卫国战争为主题的苏联艺术作品

名称:战后休息

作者:涅普林采夫

苏联四年反法西斯战争(1941 . 6 . 22-1945 . 5 . 9)残酷而惨烈。许多城市和村庄被炸为废墟,近2000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苏联人民所表现出的“感动天地,震撼鬼神”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将永远被载入人类史册。

战争一爆发,艺术家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上战场或拿起武器与敌人战斗。或者用自己的作品在前线做宣传鼓动。德国法西斯军队深入苏联腹地后,全民动员作战,前后方几乎没有区别。在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苏联艺术家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艺术创作,用作品及时揭露了敌人的残忍、恶毒和软弱,宣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了人民的斗志。成千上万的海报成了当时最快最锋利的武器。它们被张贴在城市、农村城镇的街道上和车辆上,以及前线的战壕和隧道里。因其主题鲜明、语言简练、形式感强,在群众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很多作品已经成为20世纪海报中的经典。比如战争开始时托伊泽的《祖国——母亲在召唤》(1941),库克·雷尼克比武(三位艺术家长期合作的笔名)的《无情地粉碎和消灭敌人》(1941),以及《祖国——母亲召唤》中母亲手持军人誓言的形象,庄严、严肃、充满激情。《红军战士救救我们》中,无助的孩子和母亲向红军战士大声呼救,形象感人;而“无情地粉碎和消灭敌人”是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1941年6月23日创作的,这是一个坚定了人们必胜信心的画面。在取得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库克·雷尼克创作了漫画海报《我丢了一枚金戒指》(1943)。画面中,希特勒被表现为一个失意的民间女巫,背景是用红线勾勒出的苏联地图和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看起来像一个“金环”。《我丢了一枚金戒指》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俄罗斯民歌。作者用一句家喻户晓的歌词,用幽默的方式尖锐地讽刺了希特勒的无奈和悲伤。

还有很多战争时期创作的优秀油画。当时的青年艺术家а捷因卡以充沛的精力和高昂的热情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卫国战争的大型油画,其中《莫斯科郊外1941年11月》(1941)和。保卫莫斯科战役的意义众所周知,反映这场战役的作品也是著名画家г Nisski的水粉画《保卫莫斯科》(1942)。捷因卡的图片上,呈现的是6月的莫斯科1941 11。雪中的防御工事和车辆表明莫斯科的刀枪不入。塞瓦斯托波尔是乌克兰南部克里米亚的海港城市,是苏联的海军基地和军事要塞。1942年6月至7月,德军围攻塞瓦斯托波尔一个月,城市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捷因卡的《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展现了苏军反击德军的激烈战斗场面。人物写实夸张,画面宏大壮阔,艺术形象表现力极强。

即使是苏联艺术家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也十分注重多方面反映当时的战斗生活,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著名的油画《游击队的母亲》(1943)是由著名画家с·格拉西莫夫创作的。在硝烟中,英雄母亲面对游击队的残酷搜捕,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形象厚重凝重,犹如一座丰碑。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г107另一位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形象非常熟悉的著名艺术家普拉斯托夫选择了独特的角度来揭露残酷的暴行抒情的自然风光与血腥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幅画的题目是法西斯飞机飞过之后(1942)。知名老画家к Ewan的一幅别出心裁的油画《1941 165438+10月7日莫斯科红场回顾》(1942)描绘了莫斯科与法西斯敌人兵临城下的围城。像往常一样,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另一位著名的老画家科林用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形象来象征卫国战争的正义。他的三联画《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41-1943)描绘了俄罗斯历史上一位打败外敌入侵的大公形象,以此表达人们对当代英雄的崇敬和必胜的信念。

苏联雕塑家对战争的反应也同样迅速。他们积极参与创作反战作品。也有许多雕塑保存至今,被载入艺术史,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穆希纳的《女游击队员》(1942),马尼泽尔的《丹娘》(1942),利舍夫的《搬运伤兵》(1942)。

反法西斯战争教育和锤炼了苏联人民,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人们在这场战争中的艰苦表现,成为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卫国战争成为苏俄艺术中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战后五六十年代,苏联美术中涌现出大量代表卫国战争的作品。创作这些作品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受到了这场战争的洗礼,他们中的一些人曾亲自参加前线的战斗,有些人甚至身负重伤。苏联政府还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积极鼓励艺术家的创作。苏联文化部、全苏美术家协会和地方政府都有计划地组织了以卫国战争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国家和地方美术馆都把收藏这些艺术品列为重要任务。因此,卫国战争主题在苏联艺术创作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艺术作品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主要描写和刻画英雄,描写普通人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但同时不回避人民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从人性的角度去描写。大家都很熟悉苏联电影《雁南飞》《这里黎明静悄悄》。在这些电影中,我们被普通苏联士兵和人民表现出的丰富感情和人性的复杂性深深打动。艺术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第二,精心构思,精心创作。艺术家们从选材、素描创作到定稿都经历了反复的酝酿。许多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苏联艺术史上的杰作。

1955年,列宾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涅普林采夫创作了一幅多场景的油画《战后休息》。作品的构思灵感来自苏联作家特瓦尔多斯基的战地诗《瓦西里·约尔金》,描写了战斗中,苏联士兵在听一位战友(以瓦西里·约尔金为榜样)讲故事时大笑的场景。长诗中的士兵瓦西里·乔尔金(Vasily Giorgin)因其多才多艺、乐观向上而受到战友们的热烈欢迎。长诗在苏联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瓦西里·乔尔金成了众所周知的英雄。涅普林采夫的这幅画,以一种视觉形象和他的现役战友的场景再现了这位神奇的英雄,在人物刻画和气氛烘托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幅油画深受观众喜爱,其印刷品大量发行,原作被特雷恰科夫画廊收藏。后来,苏联政府还委托作者临摹了一幅《战后休息》的变体画,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国政府。

中国老一辈的艺术家和观众都记得油画家а Laktyanov写的《来自前方的信》(1947),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因为这个题材打动了很多人的心。战争期间,后方的人们每天都热切盼望着前方亲人的来信,每一封信也都受到周围邻居的关注。人们聚在一起阅读来自前线的信件,默默地祝愿前线战争顺利进行,士兵们平安健康。这是战时后方常见的场景。普通的村庄,普通的家庭,真实的场景,简单的影像。今天,我们重读这部作品,感慨万千。

в Kas Detsky的油画《归来》以感人的细节描述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刚从前线回来的战士热情地拥抱着失散多年的妻子,激动的儿子搂着父亲,战士的老母亲依偎在门后,压抑着悲喜交加的心情。

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艺术家,成为苏联美术的中坚力量,成为20世纪60年代新思潮的代表。他们从新的角度反思卫国战争,挖掘和发掘这一主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寻求艺术语言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这里应该特别提到а melnikov、е Moiseyenko、т雅勃隆斯卡娅和б Gallov、в Gromi Ke、Popkov和其他比他们年轻的人的作品。梅尔尼科夫的《告别》、《莫伊谢延科的胜利》和《雅勃隆斯卡娅的无名高地》都是开创苏联艺术史上新潮流的作品,这些艺术家不满足于对人物和情节的直白描写,而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和艺术语言的象征意义。同时,他们也更注重绘画的形式美。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绘画中兴起了“严厉风格”的思潮。作家和艺术家开始认真思考历史和现实,并强调在艺术风格上使用严厉的造型:他们偏爱直线,注重色彩对比,强调氛围的营造。许多描绘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采用了这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в波普科夫的《我父亲的军大衣》和葛罗米柯的《河畔普里皮亚季》。前者通过年轻人父亲留下的军大衣,引发对战争创伤的哲学思考,同时寄托对英雄长辈的深深怀念;后者描绘了过去红军和法西斯军队之间众所周知的战场。静静的河边,母亲在为牺牲的儿子祈祷,女孩在呼唤远方逝去的亲人。这是一张象征性的图片。

为永远承载着苏俄军队和人民丰功伟绩的卫国战争胜利修建雕塑纪念碑,自战争以来一直是苏俄各级政府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地方建造了几十座雕塑纪念碑。其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1967)和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1975)的规模和影响力最大。都是以雕塑为主体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从提出、构思到完成,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由著名雕塑家е Vuchetich带领的创作团队集体完成。它建在伏尔加河上,马马耶夫高地“祖国——母亲”主雕塑高104米。高地上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广场和“废墟墙”,规模巨大。列宁格勒保卫者纪念碑是在著名雕塑家阿尼库申领导下的集体创作。它建在列宁格勒郊区的胜利广场。广场中央是一座直径40米的圆形建筑,由花岗岩建成。入口左右两侧用阿拉伯大字刻着“900天”“900夜”等字样,象征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在敌人围困下的雄伟山川。

伟大的卫国战争——一个不朽的伟大历史事件,也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前苏联和俄罗斯的艺术家们从中汲取勇气、精神和灵感,用自己的创作纪念和赞美它,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反对侵略,捍卫和平。他们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