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历史简介

根据出土文物,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座山上留下了足迹。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及附近岛屿称为“永东”。秦朝的安其盛,晋朝的葛洪都来山上采药修行。

相传汉代大儒梅福曾隐居山中,故普陀山原名梅灵山。佛教盛行于唐代。9世纪中叶,有天竺(今印度)的僧人来到此山,得了梵帝名“修补洛迦”(意为美丽的小白花)。

唐朝十二年(858年),日本高僧华汇从五台回乡,路过普陀洋,被风挡住,来到普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在普陀山正式建寺,取名“宝陀观音寺”。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朝廷将岛上的渔民全部迁出,变成了“佛国净土”。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普陀山被定为供奉观音的重点场所,观音造像都是在山中的寺庙中塑造的,因此观音与普陀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如《华严经》所言:“今南有山名以补洛迦,有菩萨,其名自在”,隶属于观音菩萨道场,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元、明、清三代都出钱给普陀山修缮扩建。

清朝康熙年间,荷兰殖民者下令普陀山,将寺庙夷为平地。后来康熙帝两次拨款修复,到清朝中期,已有三座寺庙,八十八座寺庙(中型佛寺),一百二十八座茅舍(小型寺庙)。

大部分建在岛的东南部。当时山上香火鼎盛,僧人多达三千人。普陀山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胜地,中国各地、日本和东南亚的佛教徒络绎不绝地来此朝拜。

直到1945抗日战争结束后,普陀山的安堂寺院才超过80座。这个所谓的佛教圣地在海外很有名,对东南亚的佛教和华侨影响很大。

解放后,国家多次整修主要寺庙和景点,一年四季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普陀山正在恢复,有三庙四庙等20多个景点对外开放。?

扩展数据: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域,峰峦叠嶂,怪石嶙峋,花木繁茂,泉水掩映,雪沙滔天,景色秀丽。如普陀老志曰:“名山胜景,乃神仙真正居住之乡,海岛荒芜,乃圣贤避世之所。

伊拉克人无处不在,流浪者在乎他们的感受。“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记,让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印象深刻,留下了许多圣咏。

普陀山“短头大妈”的传说;

据《普陀山物语》记载,说的是两个人,一个弟媳,一个弟媳,多年来虔诚的供奉观音菩萨,多年的心愿积累。他们从很远的地方乘船到普陀山朝圣。船到普陀山时,嫂子正准备上岸上山进香。

就在这时候,我嫂子来了天贵。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此时的女人是不纯洁的,所以不能拜佛,只能请弟媳上山代香,在菩萨面前完成心愿。小姑利用她的缺点取笑她。

小姑又羞又恨自己,却没有办法,只能一个人坐在船上等小姑进香回来,白白浪费了多年的真心愿望。不一会儿,海水上涨,恰逢涨潮,潮水很快淹没了船靠岸上山的小路。

小姑的船成了大海中的孤舟。孤独无助无处不在,嫂子又饿又怕。她真的很无奈,世界不灵了。我嫂子只能默念观音菩萨。

过了一会儿,就在她嫂子郁闷的时候,一个提着竹篮子的老婆婆来到岸边,只见老婆婆不停的往海里扔鹅卵石。说也奇怪,鹅卵石扔进海里洗不掉。

一点一点,鹅卵石堆起了一条从岸边到船边的小路。老妇人趟过水,走在通往船的小路上,为她的小姑子带来食物。嫂子纳闷怎么会有人无缘无故带吃的来。刚要发问,老婆婆不在乎这些。

放下饭,转身不回答。大嫂一天没吃东西了,已经又饿又渴了。她以为小姑在想自己,叫人给她送饭。诱人的米香容不得小姑多想,先吃了再说。肚子里有饭吃,小姑就踏实多了。

普陀山还是有很多好人的。天色已晚,潮水正在退去。嫂子踩着新形成的小路,回到船上。看到小姑一个人在船上等着,她才想起车站还没下水。

在担心怎么回去跟公婆解释的同时,小詹子对小姑子表示感谢,这让她很困惑。小姑指着一个竹篮子,告诉小姑怎么有人给她做了饭,算是贤惠的小姑。

大嫂听了这话,更加内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圣人,以此安慰这个远道而来朝拜,因特殊原因没有机会见到菩萨面容的小姑娘。我拿嫂子开玩笑,让她觉得委屈。

如果佛责备他,他应该立即回到寺庙,感谢菩萨的宽恕。大嫂回到正殿,焚香祈福,连连磕头,然后抬头看莲花座上的菩萨,只见观音大师的衣裙还是湿的。

这验证了我嫂子的推测。嫂子的虔诚,让她看到了菩萨,感受到了菩萨的善良,让嫂子知道了菩萨无处不在。

从此,为了表示小嫂子的虔诚,纪念菩萨的出现,两个嫂子停船的地方被称为“短姑路头”,菩萨抛石形成的小路至今还自然存在。

百度百科-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