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桥怎么阐述?

永安桥,俗称大石桥,位于盛京城西三十里(今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子镇东南,永安村以东,距于国站两里),横跨蒲河(蒲河干流因改道已不再从桥下流过,但桥下仍有支流通过)。这座大石桥是清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六年(1641)修建的,取名永安桥,寓意永保平安。

当时横跨蒲河两岸的三孔石拱桥呈东西走向,北西30度,全长37.7米,外侧宽14.57米,桥两侧宽12米,桥面中间宽8.9米,桥面用条石铺砌。

桥两侧有石栏杆、栏杆、鼓石、石狮、石柱。每边十八个栅栏,都刻有柿子形的三孔和浮雕的卷云图案;狮王柱,每边19根,柱头荷叶状,均雕狮,背面饰巾、珠、莲纹,柱身刻花纹;手持鼓石,雕有佛珠,鼓心浮雕有双鹿、双虎、麒麟、犀牛、羊、三雀、猫、蝴蝶、花卉盆景等吉祥图案。它们雕刻精美,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永安桥碑

桥的两边,有一对对视的大石狮子。西边的两只狮子是南方的雄性和北方的雌性。东侧的两只狮子是北公南母。狮子,方头大嘴,威风凛凛,傲然蹲在须弥山上。而母狮则温顺老实,用前爪轻抚背上的一只幼狮,另一只幼狮则蹲在母狮的肚子下,身后还有一对雄狮,十分贪玩。这些狮子雕刻精美,线条流畅,生动可爱。石狮底座蹲伏,雕刻天马、海水、火焰等图案。

桥下的三个洞都是弧形拱。拱门和洞口都有雕刻。其中,主票洞洞口宽3.73米,拱尖高2.5米。票面刻有“二龙戏珠”。试片孔里有三根铁棒加固。两侧二级票孔宽3.43米,拱尖高1.83米。票面素色,腰铁加固。票孔用两根铁条砌成,为等截面的半圆形铰接弧形拱,拱圈为白色灰缝双层石砖。拱圈侧面用石材贴面,用7根铁拉杆将拱桥的中拱用铁链锁住,使其更加牢固。

拱桥下面的地基部分铺有长条石,以抵抗河水的强烈侵蚀。拱尖北面水下有一把3.9米长的临水剑,桥南有一把2.7米长的分水剑,以减少河水对桥身的冲击。这对延长这座石拱桥的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安桥最具特色的是桥身拱券两侧外缘雕刻“双龙戏珠”浮雕,桥北侧雕刻“双龙探首”,桥南侧雕刻“双龙扬尾”。这对石龙头面向北方的水,尾部面向南方的水。水流再快也会把水分开,这样水就三股均匀地从凭证孔流出,像两条活生生的白龙在翻腾的水里游来游去。从而在桥下形成两条长龙,呈现出“双龙载桥”的宏大气势。特别是当河流与龙的身体和平相处时,“二龙乔托”的神性更加明显。

这种设计科学、造型独特、外形美观的桥梁,在我国古代桥梁建设史上并不多见。

在这座大石桥的东侧,有一块石碑。石碑是一个斩首的正方形。红色片麻岩纪念碑的头部雕刻着四条盘根错节的龙。铭文篆书中的“铭文”二字。

底座是花岗岩住友,雕刻着纠结的树枝,上面覆盖着莲花。作为一种绿色石板,纪念碑高1.63米,厚0.1米,宽0.8米。纪念碑正面,文字为凹版,排列有序,有满、中、蒙三种文字。中文是“宽文仁生皇帝建永安桥,清崇德六年(1641岁),辛秋吉姬旦四年”。碑上镌刻着“巡视员景臧国佐,工程师元勋,瓦工任朝贵”。

永安桥已有370多年的历史,造型古朴,设计精美,建筑风格浓厚,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它体现了中国优秀的造桥技术和高超的雕刻技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为当代和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安桥自清朝初年修建以来,经过多次修缮。仅近代,民国二年(1913),当地“四村自治会”集资修缮。65438至0978,沈阳市有关部门组织施工队对桥梁进行修复。近年来,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具有历史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保护永安桥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沈阳市有关部门在永安桥旁边又新建了一座机动车专用桥。永安桥是东北最古老的三孔石拱桥,也是辽宁和沈阳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石桥。为了加强对这座历史名桥的保护,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永安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438至0989。

永安桥,一座古老的石桥,对研究沈阳清初以来的历史文化,以及古代水利、修路、造桥等都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