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著名历史学家陈寿生平简介

陈寿,巴西汉安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跟着一个郡县的秀才乔舟学习。王朝时期,历任大将军魏主簿、东关大臣、关阁大臣、盛门侍郎。当时的宦官黄浩是专制的,大臣都是依附于它的。陈寿因拒不服从黄浩而屡遭谴责。入晋后,他当过文学家、昌平知府、秀才。80年,金朝灭吴东,结束分裂。陈寿四十八岁,开始写《三国演义》。历经十年风雨,陈寿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巨著《三国演义》。这是一部三国传记史。全书65卷,36.7万字,其中07.55-7.9万人传记440篇。完整地描述了中国从汉末到金初,从分裂到统一的整个历史。

它是魏、蜀、吴的历史记载。其中《三国志》30卷,《三国演义》15卷,《三国志》20卷,《* * *》65卷。它记录了从220年到280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国的大臣。他继承了魏国的统治,统治了世界。所以称赞魏的正统。在舒威,曹操有自己的军纪,而舒舒和兀术只有传记,却没有军纪。记得刘备是师传,孙权是武传。这是编纂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舒舒的特色。

陈寿虽然名义上视魏为正统,但实际上与魏、蜀、吴合写了自己的书,如实记录了三国鼎立的情况,表明三国是独立的,互不隶属,地位平等。就笔记方式而言,与《三国志》是同时代的,但都不叫纪。陈寿这样的处理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显示了他的洞察力和独创性。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比较短,可能和史料的多少有关。生于三国时期,蜀卒年365,438+0。他的“祖宗”版属于当时的近代史,他经历的、听到的、目睹的很多事情都相当真实,所以有必要收集史料。但随着时代的临近,很多史料并没有公开;同时,由于积怨犹存,众说纷纭,也给史料的选取和历史的修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比较魏、蜀、吴,蜀只有十五卷,比魏、吴简单。这可能是魏、吴比蜀拥有更多的史料的原因。陈寿撰写《吴主传》时,参考了魏有德的《三国志》和吴有德的《三国志》,为陈寿收集史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蜀汉既没有史家,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供参考,史料的搜集非常困难。陈寿花了很多时间,甚至注意找一些零配件。舒只有15卷。蜀汉很多重要人物的事迹都很简略,可见蜀汉史料相当匮乏。另外,由于政治原因,陈寿也可能会丢弃一些材料,比如涉及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不方便写,只好丢弃。

陈寿的《三国演义》和前三部一样,也是一部私史。商鞅死后,舒朗在《魏略》年间说:“陈寿写《兀术》时,其言有谏,有利于风化。燕文虽然不像对方,但他有直爽的品质,想垂直记录。”可见三国志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陈寿的记叙文很短,三本很少重复,笔记完整准确。材料的选择也很严格,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历史学家认为,樊棋的《论衡》、《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和《史记》是前四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