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的发展

中国的字体设计是随着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

在古代,中国的字体设计有过辉煌的历史时期,在宋代进入了黄金时代。

随着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刻字用的刻刀对汉字的形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俞炳南在《艺术人物》一书中提到:“印刷术发明以后,产生了一种横轻竖重、结构匀称、阅读醒目的印刷字体。

后人称为宋体子。宋体在明代传入日本后非常流行,所以日本人一直称之为“明体”,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现代汉字印刷体——宋体。

清末,印刷术传入中国,字体设计进入印刷术时代。

这一时期的字体设计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审美惯性,又要符合活字印刷的工艺要求,字体设计到了一个转折点。

中国印刷出版界开始研究和引进新字体。

1909,一套楷书印刷字体诞生了,具有中国书法的强大魅力。

1916年,钱塘人,丁福之等人为商务印书馆刻《宋体仿》。这种全新的字体兼具宋体和楷体的神韵,主体风格挺拔。

随后,根据拉丁字体中的等压线创造的具有现代风格的粗体字也传入中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出现了仿宋体、黑体、楷体等最流行的现代印刷字体。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字体厂和印刷技术研究所,并选拔和招聘了相应的专业人员(约几十人),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字体设计队伍。

1961年,北京率先完成了第一套字体“611体”(即废弃多年用于图书正文排版的老宋体)。

1964 65438+10月,北京新华字体厂字体设计室为人民日报设计了文字字体“641”。设计这种字体时参考了日本的“秀英体”,一直沿用至今。

打字是印刷进入机械化和工业化时代的标志。但在这个时代,印刷字体设计永远无法超越手工劳动的束缚,无法摆脱雕版、铸版、挑字、排版等一系列复杂印前流程的束缚。每个设计师一天最多能设计3到4个汉字,设计过程非常缓慢。

1975期间,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主持研制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史称“748工程”。

从65438到0987,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始在经济日报全面应用,中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字体厂、字体和铅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A)塑造笔的形状

笔形是字体的多变元素,任何风格和色调的笔形必然会被笔形风格综合反映出来。

创建一种新的字体,第一个关键是塑造钢笔的形状。

笔形是文字中笔画的基本形象,在笔形的创造上要善于总结,敢于想象,富有创造性。

如图3所示,“创造力”这个词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稍微对待每组字体的笔画,效果就不一样了。

(二)转型结构

结构是字体构成的规则。用什么规律形成字体,字体构图中字体的个性特征是由什么形成的,取决于结构。

在字体的构成中,改变结构是体现字体创造性表达的主要方式。

变换结构是在字体已有结构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变化和变换,创造出各种新的结构。

改变字体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敢于突破,善于发现,结构多元,表达统一。

如图4所示,在我们转换了文本的位置和形状结构后,文本显示了另一种效果。

(3)笔画的重组

字体的笔画形态和人类的语言词汇一样,有着非常丰富的构成,以鲜明的形象风格表现出各种生命力。

宋体、黑体、隶书、魏碑、楷书、琥珀等。在中文字体中,还有古罗马、现代罗马、现代自由体、卡罗琳小写等。在拉丁字体中,从各种字体中间充分揭示笔形的个性特征。

在这些已有的字体笔画中,如果任意在两种字体之间画一条直线,以这两种笔画为基调,是否可以通过重组的过程,形成另一种笔画风格的字体?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会考察各种字体的笔画,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多的笔画。

(4)改变笔的形状

不能更改指定字体的笔画形状。宋体由宋体的一套笔画组成,黑体由黑体的一套笔画组成。但相对于创意个体而言,可以根据不同的创意来源进行转化,通过各种转化手法,往往可以带来一种独特的新字体。

改变笔形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突变、不合理的旋转、叠加、过度变换、相互对比等。

(五)结构中的图像叠加

我们知道,字体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以视觉符号来显示各种图像意义,比如最初的象形文字。

在人的记忆和识别中,一个字体的细微变化都会让人感觉很不一样。因此,充分利用字体结构中的意象来改变原有的结构风格,可以从字体构成的本质特征上形成突破性的个性。

或以抽象的线条改变局部笔画的结构,或以简练的具象形象借用一个侧面的笔画,或以个性化的形象叠加一个笔画,或以某一形象与某一笔画形成相互依存的形象,这些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像叠加方法创造出新的字体结构样式。

其方法包括形象对比、形象借出和形象借出。

(6)改变黑白区域之间的关系

黑白区域是体现字体创意的重要因素,也是检验字体性能的重要因素。

字体笔画组成的实体称为黑色区域,依赖笔画的虚部称为白色区域。黑白区域的界限主要体现在实笔画和虚非笔画的界限上。

很多字体风格的形成和变化,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这个分界线,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字体创作风格。

改变黑色区域之间的关系,虽然是相对于字体粗细之间的变化,比如扩大和缩小白色区域的面积,会给字体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

在具体的变化上,通常基于黑白区域的定义,从黑白两大区域出发,都会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字体的新颖个性。

(7)突破字体的造型。

经过长期的演变,字体的形状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形状,或方形,或圆形,或三角形。但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字体的规范形态相对平淡,突破字体过于死板的形态必然会成为很多现代媒体的主导方向之一。

无论汉字还是拉丁字体,在遵循字体整体形体规范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突破形体定义中的一两个笔画,或延伸、连接、收缩或依赖其他笔画。其次,字体可以根据具体主题的需要,改变成各种无机形式。

要突破字体的外观,就要有意识地跳出原有的框框,从灵活的角度改变字体整体形象的走向,使字体整体形象的风格呈现出不一样的内在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㈧结构重新设计

虽然字体的结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种规范的个性特征,但它们都以程式化的部首和笔画构成了字体的定性构成规律。

然而,随着社会各种综合因素的发展,人们要求各种形式的视觉媒体个性化发展,字体的结构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并在结构构图的规则中创造。

结构的重新设计是在传统字体结构的基础上,突破了原有的字体结构规范。根据新的视觉形象审美观,有些部首突破了原有结构的构图规律,在原有的结构安排上创造出新的结构。

排版热的时代,技术工人会全身心投入排版。

随着桌面排版系统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排字工”,排版艺术逐渐没落。

排版是一门艺术,并不能完全由计算机来完成。

首先,了解西方字体的发展。

老式字体往往有衬线,体现了传统字体设计的特点。

老式字体往往有斜轴,这是雕刻字体的凿子工具特有的痕迹。

过渡字体也有衬线,但字母中粗细线条的对比没有老式字体明显,其轴线趋于垂直。

字体本身看起来更清晰,有手绘的特点。

现代字体设计趋于清晰简洁。为了迎合现代特色,字体设计简化,逐步去除衬线,线条不再分粗细,干净利落,具有机械制图的特点。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所有的字体设计都成为可能。一些数字字体明显继承了旧字体风格,而另一些则体现了独特的现代文化氛围。

对比下图中的四种字体,注意旧字体和过渡字体中标注的坐标轴。

随着各种桌面设计系统的出现,使用不同规格的字体进行设计不再需要专业训练。

在火热的排版时代,字体处理的专业词汇和技术知识往往被忽略。不幸的是,这些词汇和技巧是保证设计成功的最基本的训练。

能得到最好的设计效果,不是因为掌握了最新的流行趋势,而是字体设计最基础最传统的训练。

磅值和x高度。

字体的大小很恰当。

任何字体的磅值都是从字母上升部分的顶部到下降部分底部的距离。

字母X从顶部到底部的距离称为X高度,这是视线最集中的部分。

影响可读性的不仅仅是大小,还有字体的设计。

添加空销售线索。

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用金属铸造字体,然后用抛光铅条分隔每行字体的时代。

所以,空铅就是字体每行之间的空间。

每行的字母间距和长度。

虽然电脑会自动清除单词中字母之间的间距,但有经验的设计师会专门为正文或标题中的字母设计间距,包括扩展或压缩每个字母前后的小空间。

至于每行的长度,当大脑和眼睛感到疲劳,偏离正在阅读的材料时,大脑和眼睛可以承受的每行长度的极限是39到45个字母。

字体排版的对齐格式。

对于世界上有ltr(从左到右)读写顺序的语言,左对齐可能是最舒服的格式。

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沿着左边的垂直直线找到第一行的开头,右边的空白也可以让段落看起来更自然。

右对齐和中对齐只能适用于少量字体,因为每行开头不规则会增加阅读的时间、精力和难度。

两端对齐适合充分利用版面,比如报纸,但有时会使字母间距不均匀。

还有一种免费的格式,虽然需要读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它确实给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混合字体。

使用相关的字体(可以是一对字体)有助于避免视觉混乱。

不要一次混合太多不同的字体。考虑改变字体大小、组件或字体样式,但不要一下子改变所有三个方面。

老式字体通常可以与次现代(过渡)字体混合使用。这是因为次现代字体是用老式字体的风格和现代字体的简洁来设计的。这是因为字体不一样但是可以互相协调。

同一设计中不同字体要有自己的大小和间距,这样才能相互交融。

在平面设计方面,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

它用最简单的设计元素和最丰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变的、简单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内涵极其丰富,结构极其完善,应用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

同时,这些设计出来的“单元产品”具有无限的连接方式、开放和递增的同构能力,以及对不同发展变化条件的无限亲和力和适应性。

虽然很多语言学家、语言学家等专家都在不停地讨论“汉字”,但说白了,汉字其实只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平面设计产物”。

说它是“产品”,是因为它是可以使用和流通的作品,甚至具有“一言以蔽之,价值千金”的“商品性质”;而且,它确实是最

人们使用的时间最长,有一个标准的产品目录:各种字典。

此外,它是一种仅供人类使用的产品。世界上有猫和狗粮卖,却没有狗和猫的字典和书店。

之所以说是“平面设计”,是因为它是由点画等只用于平面设计的人造构件,通过平面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按照人类社会的某种观念进行设计的。

而且,它拥有越来越多的专门设计工具,从刀到笔,从颜色到墨水,以及一系列独特的工具。人们还为它发明创造了专有的“载体”和“产品处理器”,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纸和印刷术,其实是所有文明发展的基石,是最初的信息处理编码方式。

和所有平面设计一样,它也可以作为创意和实体的中介和检验标准。就像一张设计图被用来检验一座建筑或一个物体一样,基于此的产品也可以被用来检验那些“毫无根据”的言行。

更重要的是,汉字和所有的平面设计一样,都是给人“看”的,要“认”了才能用。

唯一特别的是,汉字除了具有与其他平面设计类似的功能外,还具有“终极产品”的特性,可以作为终极产品,完成标识、纪念、对象、抒情、审美等诸多直接的文化功能,甚至形成“书法”第二种意义上的艺术范畴。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看汉字:汉字是记录人类思想的图形设计,是用于书写或类似处理的视觉信息符号。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待中华民族很多与汉字有关的独特的东西:比如字典是汉字库,句子是汉字的逻辑形式,书法是以汉字为题材的书写艺术风格,等等。

汉字的设计思想既崇高又简单。其实只是由两个元素框起来的:点画。在所谓的“八字法”中,不同的笔画风格可以看作是点画的不同位置和风格。

早在宋代,就有学者提出“点也是一种画”的理论。

但汉字的结构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法度可寻。

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和选择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汉字的设计思想揭示了平面设计的逻辑本质,发展了其逻辑方式,与人类活动进行了最广泛、最完美的联系。

比如“车”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其实是点画结构设计的最古老的车形图案。圆形轮辐的轮、轴、轴的基本结构被点画师用简单完美的概念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车”字。

但是,它不需要对图像做任何改变,比如性别、数字、点阵等。,而是永久地完成了所有关于“汽车”的逻辑表达:它不仅能记住一切,如马车、牛车、独轮车、自行车、火车、汽车、电车、摩托车、登月车、光子车、太阳能车等。,甚至是未来的理想“汽车”;也可以描述具有汽车形式动态特征的东西,如水车、风车、纺车、车床等;它甚至可以表达所有与“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事和原因,比如;车水,车工,车刀,交通,车来了,驾驶台,车站,中国的老公,车轮战,车裂,车书等等。

此外,“车”也可以作为汉字的设计元素,设计出许多遵循汉字设计规律的新词,如:吊杆、滚动、轨、轮、轩、轴、轿子、转、劈、柔、光、轴、比、辇、系、辇等。

由此产生的各种词语简直是数不胜数,难以枚举。

它们不仅有“车”等现代车名,也有“轨道”等专用名词,还有“辅助”、“改造”、“宏大”、“轻率”等无处不在的词汇,甚至还有“轰轰烈烈”、“站再大也活不下去”等粗俗词汇。

或许不难发现,在未来的任何场合,古今中外,甚至可以想象,只要有中国人,随时随地都会有与“车”相关的“设计产品”的使用。

其实每个汉字都是这样的“产物”。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延续和拓展了中华文化。

其实最初的汉字直接叫“文”,汉字统一后的第一部字典叫《说文》。这部字典对汉字的结构规律和规则进行了清晰的总结,明确指出了“画为文”的道理。

“文明”和“文化”这两个词概括了汉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晓”的特殊作用。

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已经成为最完美的“视觉平面信息记录系统”。

有些不在乎这个,不知道意义的人就违背了这些。他们要进行“汉字改革”,成立汉字改革委员会。本质上,他们想取消汉字的视觉平面结构信息特征。他们不懂汉字统一一致的构成规律,以减少笔画来“改造”汉字,甚至用错别字等字来“规范”汉字。

因此,有两种繁体字。因为繁体字可以替代简体字,所以简体字不具备替代繁体字的功能(至少在简体字推出之前,所有的中国典籍都是用繁体字保存的)。所以,实际上,成千上万的常用汉字都是在每个字少了几笔之后创造出来的,这就导致了汉字系统的混乱和复杂。试试看越来越厚的字典(简化字和简化字都有)。

这给汉字的规范化带来了许多困难,不利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双向开放改革和文化交流。

否则,在开放改革为基本国策的今天,标榜改革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为什么要改名为“中国文字工作委员会”?以简化为先导,以取消为目的的“汉字改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文化下的行政命令的产物。

错了,就改。

汉字系统的宽容,确实有很多“文字工作”等着“文字工作委员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