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形成和发展

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谣,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可以唱,也可以背,多以韵文形式出现。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与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的原始民歌,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狩猎野生动物的喜悦,或祈求众神的保佑。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多,其社会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诗经·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集。是一部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传于北方15地区约500年的民歌集。

《国风》中的民歌大多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战斗精神,如《割谭》,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被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说》中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描绘了劳动人民对奴隶主咬牙切齿的仇恨和对“天堂”与“极乐世界”的向往。

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非常繁荣。战国末期,诗人屈原等人收集、整理楚辞,根据楚辞的曲调创造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充满了幻想和浪漫主义。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进入音乐的歌曲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主要描写人民的疾苦,直接表达人民的爱恨情仇,揭露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经发展为长短句、五言、七言体,并开始有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民歌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唐代的民歌创作也相当繁荣。李隆基即位后,杨玉环得宠,杨家任人唯亲。她的姐妹们都被做了妻子,她们的傲慢达到了“太羞于自己的粉和脏色,而忽略了飞蛾的美丽”的地步。一个谣言说,“从今以后,继承风,生女孩而不是男孩时的幸福”,因为“男人不做harems,却把女人当门楣看”。这或许不能代表普通人的向往,但这只是对皇室的讽刺。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歌谣更多了。南宋统治阶级腐败,玩弄政治权力。一首民谣讽刺道:“想当官,杀人放火必招;要想发财,就跟皇帝卖酒卖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期,人民的苦难越来越深。百姓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饥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颍州的刘福通势头最大。他带领65438+万农民,有“红军”的称号,所向披靡。所以,歌中云:“城内火起,官散,城中无人。红军坐在房子上。”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民主进步的民歌。比如明朝的民谣:“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接粮。”“盼星星,盼月亮,盼大王的意见。”

中国被清朝统治后,人们清楚地看到统治阶级昏昏沉沉,贪得无厌,这是对外侵略和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个悲惨的年代,普通人连温饱都不能满足,于是这样感叹:

“天子坐金盆,政乱。黎巴嫩人民深受过去之苦,干坤颠倒。从此,太平之年无望。”

1900年,袁世凯奉其主子清帝之命,在山东推行血腥屠杀政策,屠杀义和团士兵无数。人民对袁世凯恨之入骨,唱起了“杀了袁贵丹,我们才有饭吃”的歌谣。在袁世凯总督衙门的墙上,人们画了一只红顶羽毛的乌龟,爬在一个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这幅漫画和歌谣表达了人民对袁世凯的仇恨。

随着清朝的覆灭,民国以来,帝国主义者为了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说京城街头卖元宵的人很多,认为这是大忌,把元宵当成了“宵远”,于是发布命令,禁止叫卖元宵,强行改成了“汤圆”,于是就有了民谣:“大总统!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与日俱增。他们嘲讽卖日货的商人:“绿马甲真宽大,绿帽子还不错。我叫你再卖日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史诗在民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农民唱道:

“边区本来就是根据地,赶走鬼子是为了杀汉奸。”“把权力还给我,我才敢钻。”

新中国的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一个光明的未来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像一个人在沙漠中经过艰苦的跋涉,突然看到了蓝色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起来,激动的心中不断涌出歌声。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们创作了传世之作,如《东方红》《我们的龙头何苗苗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

民歌是在新中国的土壤里培育出来的,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密密麻麻,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的沃土展现在我们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派出工作组对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民俗进行大规模的抢救和挖掘。自1984开始,开展《中国歌谣集成》的编辑工作。通过这些大型活动,民间流传的歌谣得到了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