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书院对联集锦

沧浪书院

沧浪书院,位于湖北省武穴市大别山脚下,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复兴。近年来,清华大学原研究生彭达先生捐资1000万元,以沧浪书院的名义,在大别山老区建立了一所九年义务制零收费中小学。

灵山满绿浮书;

梅普清流入砚池。

清代魏宏斌沧浪书院题。

温泉学院

温泉书院,位于湖北罗田三里畈。

很难看到大海。如果你想洗澡,你应该叫自己水。

这离求教不远,但这种贫穷的来源可能是私人的。

刘闲美缇温泉书院

锦江书院

晋江书院,位于湖北麻城。清乾隆十年(1745),杨赣榆创建。

一代云龙在搏击风浪;

春天花园里开满了桃子和李子。

十年贫困,杜丽的名篇;

五流立教,春风字育苗毅。

其他主要学院简介

河东书院位于湖北黄冈,宋代郡守李慎初在此建双向庙,宝都郡守李杰因庙而建河东书院,庙原在城内,后移至城东南的青淮门。清雍正年间,知府王益,建为湟中书院。乾隆九年(1744),知府俞殿傲率郡捐修,改称“河东”。嘉庆二十三年(1817),知府、先后备书、修书,陈置书于院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府齐肃藻、知府于长烈扩任。“从讲堂到斋舍,都是抹黑的,有利于宏观的开启,被称为颜”。在教学上,主张“注重基础的培养,不专文采,不取其利,仿胡安定之教法,分义而治事,岁月渐染,以验其成,不患学而不用体,备之,应世所追捧。”咸丰初,知府杨劝修,三年被兵毁(1853)。同治七年(1868),知府戚颖领衔捐资修建,光绪五年(1879),冬讲堂遭遇灾难。戚颖再次监督修复工作,增加了建筑物的数量,并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

宋万书院位于湖北麻城。宋代知县张仁福为万松岭建亭,故名“宋万”。后来又迁建市前街南茶园老办事处。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县马元勋重修,五十八年知县吴谷兴修复。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刘希祥、知县黄树身增加讲堂数座,由钦州冯题写为“浩德堂”,道光十三年(1833),县令邹开禄捐资重修。同治三年(1864)再辅之以公款。

龙川书院位于湖北武昌。它的地址原本是一所郡立学校。元朝十一年(1274,南宋咸淳十年),世祖决定改郡为官学,后又到官学三十年,为郡学,但也因战乱停办。当时的百姓聚集在34人的镇上,所以因为它的位置,建了精宅作为读书的地方,还设置了山主。了解军队,陈天翔“品尝和努力工作”,讨论建立一个学院,并“派遣官员到主教”。元五年(1345),大儒华赤铁山“来督我城,望四壁,恐跳越,言今校政基也毁。附属于陈天翔。明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供奉黄应龙和县令刘日舒。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邵重修录。注:“任何造楼运动,都是有利于士子的,被官吏训诫的人,都有自己不能舍弃的行动。“1912改为公办高等小学堂。

吊梅书院位于湖北黄梅。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张九义在东禅寺左侧修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云松迁至县城东门,定名为大林书院。雍正知县庄云重修。乾隆七年(1742),知县改名“调美”,知县薛于十六年趁机修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

宜川书院位于湖北罗田。志明县的张麟曾在永兴门新建书院,后知县王朗迁到城东玉屏山,改名“塔山”。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县陈世峰迁至凤山玉亭,后由知县徐贤重修,改名宜川。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耿春雨迁到城内新街。咸丰九年(1859),知县潘良公在文昌庙后面建了新房。同治三年(1864)毁于火,知县吴于第七年重修加灶。光绪末年,改建成高等小学堂。

祁阳书院位于湖北习水。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刘友在县城东御泰山枕亭遗址修建,定名为御台书院。乾隆八年(1743),知县徐腾河重修,改名“祁阳”。咸丰初灭,光绪七年(1881)恢复,拨田班。和原来的田课一起作为山领导和孩子的年度经费。宣彤二年(1910),改建为初级农业学校,设有养蚕室。

林山书院位于湖北蕲春(光绪《黄州府志》罗田)。清乾隆八年(1743),知府姜在麒麟山脚下修建。十七年,周知陆谦扩建修缮,多建校舍,增加学生人数,并在校场上加高四十余石,使“师徒只富食,学生常多食糊。”并且用剩下的钱去帮助“穷人和州民皆大欢喜却难以支撑的斧头。”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做到“试课有课,出纳有课。”钱还亲到讲堂去“与众学生一起考经学和陈,以示先进”。咸丰初年被灭,同治七年,周知被移到校场左侧。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

崔莹学院位于湖北黄安(今红安)。邵毅、戴炯、彭端诚先后建于清初。二十四年(1759)林光禄,知县。三十四年,知县李加训,从泉口寺田取两石入书院,以备年修之用。同治年间,知县朱中水重修,每年请讲学,并租地练兵。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高等小学。

文明书院位于湖北广济(现为武术点)。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蒋芳同治李炳奎被命名为刊水书院。同年毁于水。29年春重建,夏毁于水。县里的县府街五世适时把修河堤的剩余资金拨给了县里的三个书院,龙坪和武穴作为修胸的本钱。李当即征询各镇士绅意见,在第一区买了房子恢复书院,改名“文明”。以至于“童年所有草角,习于“诗”“书”六艺,身强体壮,又有名师相助教导观摩,所以俊朗傲慢,以至于成为文明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