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广西的典范

秦朝以前,岭南与中原、长江流域的商、周、吴、越、楚等国都有了初步的交往,但由于山水阻隔,发展缓慢。秦朝灭六国后,派五十万大军南下,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桂林郡、大象郡、南海郡。广东省现在大部分地区属于南海县,番禺(今广州)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秦末,赵佗利用中原缺乏领袖的优势,在南越自立门户。西汉初,汉高祖派陆贾到番禺劝说赵佗名义上归顺汉朝,但赵很快与他反目成仇。汉高祖丁原第六年(公元前111),兵分五路,一举定下岭南,将岭南分为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镇、日南、月儿、朱雅九郡。西汉末年,玻尔和朱雅合并为合浦县。从此确立了岭南的县制和地缘政治格局。西汉设立“十三分泌史”时,岭南九郡统一为分泌史刺史巡抚。

东汉末年,趾改交州,仍为一体。三国孙吴时期,合浦以北的南海、苍梧、玉林、合浦等县划归广州,合浦以南的交趾、旧镇、日南等县划归胶州。岭南一分为二,出现了广州的名字。唐朝贞观年间,全国按山川优势分为十路,岭南地区为岭南路,实行遏制四夷,融为一体。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岭南进一步分为岭南东路和岭南西路。东路统治广州,西路统治坦洲(今南宁)。岭南再次分裂,但郡县分布不均。粤东只有两个州,粤西粤西有15个州。宋代,岭南首次设置了广南路。唐太宗末年,广南路仍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是两广名称的由来。广南东路位于广州,14州;广南西路位于桂林,7州。广南东西以西江流域的丰州之间的梧州为界,贺江和云开山归属于东面的广东和西面的广西,从而基本奠定了今天两广的分界线。元代岭南地区没有单独的一级行政区划,原广南东路地区划归江西省管辖。以前的广南西路归湖广行省管辖,现在的海南省和广东省雷州半岛归湖广行省管辖。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元代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沿着东西向的赶水、响水之路而下。赶水至大峪岭进入北江流域,连接区域多在广南东路范围内。沿着湘江往回走,经过泉州、灵渠、贵州(今桂林),进入西江支流,容易接触的区域就是原来广南西路的范围,所以会出现广南东路和西路分别属于江西和湖广的奇怪现象。

明朝建国之际,朱元璋先平定长江中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以控制武陵山脉以北的江西和湖广部分地区,无暇过问两广。过了三年,我们才分兵平定广西和广东。明朝才把岭南、广东与江西、湖广分开。这一时期,由于广西壮、黎、瑶等民族暴力反明起义,朱元璋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将黎族聚居的海南和广西门户秦连划归广东,以加强控制。这种地缘政治格局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只是后来海南建省。交通线和军事用途造成的这种地缘政治格局对广东民族、方言、风俗的影响,至今仍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