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是如何发展的?

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科学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艺术的不断创新,各种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艺术作品硕果累累,将载入史册的艺术家不断涌现,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17和18世纪的欧洲艺术流派中,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影响最大。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一颗不圆的珍珠”,后来引申出“不正常”、“夸张”、“怪诞”等多种含义。它起源于16年末的意大利建筑,17年至18年初流行于欧洲,世纪中叶在法国达到顶峰。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它首先表现在造型艺术上,给建筑、雕塑、绘画带来新的风格,后来影响到文学、音乐的创作。

巴洛克的艺术风格与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严肃、含蓄、平衡相反,而是倾向于华丽、奢华、浮夸,追求气势、跌宕起伏,显得自由、活泼、感性、充满活力,反映了专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和财富以及资产阶级的享受。

卡拉瓦乔(1573—1610)被认为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人,他的创作技法以自然主义为主,作品多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卡拉瓦乔作品中的人总是被一个阴影包围着,以突出风景的戏剧性和画中人的悲惨。其艺术可谓“无情的真实”。作品《死去的圣母》被教会拒绝,因为它把圣母画得太俗了。卡拉瓦乔注重明暗对比鲜明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

巴洛克艺术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意大利人贝尼尼(1598—1680)。他是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打破了建筑、雕塑、绘画的界限,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产生了建筑、雕塑、绘画的混合体。这种“非驴非马”的艺术被古典传统艺术家嘲讽为“巴洛克”(怪诞),因而得名。

贝尼尼建造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杰作。他注重装饰,强调运动感,运用大量起伏的曲线、椭圆形的圆柱、螺旋形的圆柱和摇摇欲坠的雕塑,使这座宏伟的建筑气势磅礴,让人感觉整个建筑在旋转上升,光彩夺目,激起人们的奇思妙想。其他著名的巴洛克建筑还有: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俄国的普希金村等。

巴洛克艺术在绘画上的代表人物是鲁本斯(1577-1640),一位被誉为欧洲绘画“无冕之王”的佛兰德人。他不仅有非凡的绘画能力,还精通七国语言,擅长外交。他曾担任大使,自称“业余大使”。鲁本斯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的作品色彩对比丰富,气势磅礴,激情浓烈,善于通过动态的结构表达激动人心的场面。著名作品有《抢瑞西普的女儿》和《苏珊·弗曼》。

《抢瑞西普的女儿》整幅画一片哗然。作品中两匹马,两男两女交织在一起,马的头和脚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向四面八方射出,给人一种情调。苏珊·弗曼(Susan Furman)肖像中的弗曼身材丰满,大眼睛栩栩如生,充满活力。同时借助飘动的头发、装饰在帽子上的羽毛、衣服的褶皱,营造出巴洛克艺术特有的动感潮流。

17世纪以伦勃朗(1606—1669)为代表的荷兰画派风格独特。荷兰是西方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和创作更加自由,使得荷兰画派更加民主和现实。艺术家多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基于普通人的兴趣爱好进行创作。欧洲风景画和静物画。风俗画一般是从荷兰画派开始的。除了伦勃朗,哈尔斯和弗米尔是其代表。

伦勃朗绘画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明暗对比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整个造型感觉厚重。他的代表作有《夜巡》和《索普教授的解剖课》。自拍等等。

哈尔斯(1580—1666)是一位肖像画家。他摆脱了前人传统的题材和形式,以中下层市民为画面主角。鱼女,吃饭的士兵,小旅馆里醉醺醺的人,不同于画中人以往以气势如虹,相貌清秀的形象出现,却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永生。简·弗米尔(1632—1675)是一位定制画家,她的绘画题材非常狭窄,都是琐碎的日常场景。但平凡中有神奇,画家通过奇妙的色彩搭配和对比,使整个画面非常宁静和谐,特别是展现了画中人沉思的内心世界,这在艺术史上更为突出,其代表作有《读信的女人》和《厨房女人》。

进入18世纪后,注重内部装饰的洛可可艺术开始取代强调外在美的巴洛克风格。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含有“贝壳形状”的意思。“七歪八扭”的意思最早是在17年末用来形容法国的建筑装饰风格,在18世纪被追求享乐的法国贵族推向了极致。其特点是体积小,精致优雅,细长轻巧,装饰华丽繁琐,喜欢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清淡柔和的色彩。这种艺术风格受到路易十五的高度赞扬,也被称为“路易十五风格”,流行于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在建筑、绘画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最显著的成就。法国画家华佗(1684-1721)擅长描绘贵族的盛宴、浪漫、歌舞,被认为是洛可可风格的创始人。华佗的作品风格高雅。在这一时期,最能体现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建筑之一是法国巴黎苏佩斯公馆的沙龙,由建筑师博弗隆设计。他把重点放在了室内的装饰上,整个房间似乎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建造出来的。

当时最受推崇的洛可可画家是鲍彻(1703—1770),他是路易十五宫廷的首席画家,有“巴黎的荣耀”之称。他的作品题材浮华,色彩柔和细腻,技法精良。他画了许多以希腊罗马神话为主题的裸体爱情画,以迎合王公贵族的快感需求。

当洛可可艺术在欧洲流行时,它受到启蒙思想家,尤其是狄德罗的尖锐批评。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一批具有民主意识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家相继出现。夏尔丹(1699—1779)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人物性格简单,画面情节写实。他的代表作《为午餐祈祷》描绘了一位母亲准备午餐,看着孩子们关切地祈祷,反映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19世纪欧洲美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欧洲政局多变,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各种艺术思潮此起彼伏。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相继出现,印象主义迅速流行。兴起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流派表面上是在恢复和保存古希腊罗马的精神,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理想主义。虽然他们的作品都是以古典题材为主,但是作品中体现的精神却很有时代感。路易·大卫(174—1845)是新古典主义画家的主要代表。他同情并参与了法国大革命,用古典艺术手法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他的《贺拉斯兄弟的誓言》是法国大革命前夕崇尚英雄主义的代表作。《网球馆誓言》和《马拉之死》是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代表作。

《贺拉斯兄弟的誓言》描绘了贺拉斯兄弟三人愿意为保卫罗马献出生命的场景。画家明显是在歌颂爱国主义,表现出一种与时代同步的革命精神。画面风格简单沉重,却表达了大家必须团结起来反对暴政这一简单明了的革命思想。《马拉之死》笔法凝重,形象悲壮,具有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宁静纯粹之美”。这幅画的前半部分是空间,后半部分是玛拉被刺的场景。死者面部表情崇高肃穆。

继大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画家是安吉尔。擅长人物画和工笔画,注重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工整。他的代表作是《春天》。

以反对古典主义的姿态出现的浪漫主义,其特点是注重个性的表达,强调夸张和虚幻,热情奔放。其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戈雅(1746-1828)和法国的德拉克洛瓦(1798-1863)。戈雅的《拍摄马德里市民》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被公认为浪漫主义的佳作。

《枪毙》是西班牙志愿军对拿破仑被枪毙的场景。整个画面充满了拍摄瞬间的残酷和恐怖感。《裸体的摩诃》、《衣服的摩诃》和《铜版画狂想曲》也是戈雅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启发和滋养了浪漫主义,也启发和滋养了未来的现实主义。

法国的浪漫主义绘画以青年画家西里科(1791—1824)的代表作《美杜莎的木筏》为指导。这幅画取材于1818年法国远洋巨轮“美杜莎”号的沉船。这幅名画中,随波上升的木筏是倾斜的,斜面上突出两个相对的三角形——人前倾,帆桅后倾。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一种紧张感。在这里,人们看不到古典学派的优雅、从容和美丽,但它展现的是动荡、激情、挣扎和你死我活的挣扎。

继西里科之后,德拉克洛瓦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他的思想趋于民主自由,艺术修养较高。他被称为“浪漫的狮子”。引导人民自由是以1830年法国人民进行的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基础的。画面突出了自由女神像高举三色旗,象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的形象。在技法上,德拉克洛瓦吸收了“巴洛克”艺术在表现动荡场景方面的经验,借鉴了戈雅拍摄中的明暗对比效果,以及造型手法,其影子突然出现在斯基里科的《美杜莎的木筏》中,使画面具有了激荡人心的力量。整幅画只有七八个人物,却因为相互遮掩,除了现实什么都没有,产生了烽烟四起的大气魄。

19世纪中期,写实绘画兴起,著名画家有法国米勒、柯罗、库尔贝、俄国列宾等。米勒(1814—1875)被誉为伟大的农民画家。他出生在农民家庭,成为画家后,仍然过着农民的生活,从事劳动。代表作如《拾穗者》、《播种者》、《樵夫》等。,描绘了劳动人民与贫困和大自然的严酷斗争。列宾的《伏尔加河追踪者》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柯罗(1796-1875)和巴比松画家是现实主义山水画的代表。19年三五十年代期间,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以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林区附近的巴比松村为创作基地,从事乡村山水画和乡村风俗画的创作,从而使法国山水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些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柯罗就是其杰出代表。柯罗的山水画和人物画,既有写实的性质,又有浪漫的色彩,被画坛称为“抒情诗人”。《春天树下的小径》和《回忆蒙方丹》是他的代表作。

古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也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奥南的葬礼》、《石工》、《画室》等。,真实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印象派的出现始于19年的60年代的法国,之后影响了整个欧洲。印象派艺术受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启发,特别注重在现实基础上对光和色的创新。印象派根据当时物理学的实验,主张太阳光谱是红、橙、黄、绿。青色、蓝色和紫色作为原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瞬间印象。他们用画笔色块构成画面,表现自然界中的“外光”,企图在画面中营造出“光”与“色”的生动跳跃感。印象主义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马奈、莫奈为代表,后期以塞尚为代表。

爱德华·马奈(1832—1883)被认为是前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率先在绘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创新,使其作品达到了色彩鲜明、笔触流畅、效果新颖传神的效果。他的代表作是《草地上的午餐》。

克劳德·莫奈(1840——1926)的代表作是《日出印象》。这幅画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日出:灿烂的太阳冲破浓雾升上天空,河水波光粼粼,对岸是一排模糊的房屋。根据这幅画,一位评论家嘲讽他们为“印象主义”,因此得名“印象主义”。

保罗·塞尚(1839—1906)是后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除了光,他更注重物体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使用色块来表达物体的主题和深度。由于塞尚在艺术语言上的创新,后人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在后印象派中,有两位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画家:荷兰的梵高和法国的高更。

古典音乐现代西方音乐产生于16和17世纪之交的意大利。18世纪,音乐中心迁至奥地利,维也纳成为欧洲的音乐之城,出现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家。

17世纪,在音乐领域相继形成了威尼斯学派和那不勒斯学派。威尼斯音乐学校率先尝试器乐合奏,首次使用了“奏鸣曲”和“交响乐”的概念。那不勒斯学派以其生动的抒情歌剧影响了整个欧洲。在法国,被誉为“歌剧之父”的卢瑞(1633-1687)将意大利味道与法国古典悲剧相结合,创造了法国歌剧的特色。在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1750)将自己的宗教信仰与对音乐的热爱结合在一起,使宗教音乐臻于完美,巴赫也因此被誉为“德国音乐之父”。

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于18世纪后期。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有海顿(1732-1810)和莫扎特(1756-1791)。

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为古典交响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莫扎特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 * *创作了600多部作品。他的音乐作品突出了对专制主义的控诉和反抗,表达了极其深刻而广阔的音乐语言和思想感情。

继海顿和莫扎特之后,德国的贝多芬(1770—1827)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融合了古典音乐。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和大量的钢琴和和弦音乐。贝多芬不仅代表了古典音乐的最高成就,而且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以独特的气势表现了人类与厄运的斗争,生动地体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命运的最终胜利。他的《第九交响曲》通过多种方式运用高难度、精湛的音乐技巧,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在最后的乐章中,席勒的《欢乐颂》以一段歌词的合唱结束,打破了交响乐的传统,通过加入人声丰富了管弦乐的演奏色彩。

浪漫主义音乐65438+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兴起。浪漫主义音乐注重个人情感、幻想和主观感受的表达,努力挖掘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突出音乐的抒情性,从体裁形式到具体表现手段都有许多创新,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

德国韦伯(1776-1826)和奥地利舒伯特(1797-1828)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韦伯写于1812的歌剧《自由射手》,被称为“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舒伯特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了600多首歌曲。他的音乐风格既古典又纯粹,浪漫又和谐,感情激昂,想象力丰富,使他的歌曲达到了更加完美的境界。因此,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

20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音乐进入新阶段,以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1809-1847)和舒曼(1810-1856)为主要代表。

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是《仲夏夜之梦》。这是为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配乐,通过浪漫的诗意幻想,将观众带入莎士比亚戏剧中梦幻俏皮的氛围。舒曼是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继承者,主要作品有《狂欢节》、《蝴蝶》。

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顶峰,欧洲各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如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柏辽兹、德国的瓦格纳、勃拉姆斯等。

肖邦(1810—1849),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致力于钢琴创作。李斯特曾经以他的钢琴演奏而闻名,包括《匈牙利狂想曲》。

是歌剧充分表达了19世纪音乐的浪漫精神。歌剧的创作和活动中心在意大利,以罗西尼和威尔第为代表。

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法精湛,是美声唱法的创造者。威尔第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创作推向了顶峰。他创作了27部歌剧,其中《茶花女》和《奥赛罗》是他不朽的作品。法国比才的歌剧创作成就也很高,最好的作品是《卡门》。

19世纪下半叶,轻音乐首先在奥地利音乐生活中兴起,其主要代表是以创作《维也纳圆舞曲》而闻名的约翰·施特劳斯家族。

维也纳华尔兹的创始人是老约翰·施特劳斯(180-1849),成就最高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旋律悠扬流畅,轻快华丽,充满生活气息。他一生创作了400多部作品,包括《蓝色多瑙河》、《春天的声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美丽的五月》和其他圆舞曲。小施特劳斯被誉为“华尔兹之王”。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东欧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进步的文艺生产者有了摆脱外来文化统治,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他们中的许多人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并成立了民族音乐学校。民族音乐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俄罗斯。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幻想序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歌剧《黑桃皇后》等。这些作品塑造的生动、深刻、鲜活的旋律形象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国家音乐学院的著名音乐家有捷克的什克洛普、斯美塔纳、德沃夏克,匈牙利的艾克志,波兰的扎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