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名称的由来

第二个城市名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它被命名为金城,因为第一次在这里建城时挖到了黄金。还有一种说法是基于“金城汤池”的典故,意为其坚固。还有一种说法是兰州在咸阳和长安的西边。在中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中,金代表西方,故名“金城”。汉代和魏晋时期在此设晋城郡。十六国凉了,就迁到金城县来统治这里。隋炀帝黄凯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立州,在兰州设总督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兰州”之名开始出现在史书中。后来州县虽几经更名,但兰州的建制沿革基本固定,一直沿用至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兰州地区属于陇西郡。西汉初,兰州仍属陇西县管辖。昭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设立金城郡,隶属天水郡。汉武帝开国大典第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探匈奴,在兰州以西设置驻军,为汉朝开辟河西四郡铺平了道路。西汉昭帝第六年(公元前81年),亦设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并在湟中驻军后,加强了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先后建立了七个新郡。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金城县并入陇西县。安地雍四年(公元110),西羌起义,金城县大部分被占领,县城从吴韵迁至吴象(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吴韵。东汉末年,在西平县新设金城郡。此后,金城县从吴韵迁至榆中(今榆中县西)。西晋建立后,仍设在晋城县。西晋末年,梁倩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为芝阳、陵居两县,隶属金城郡,与新建立的永登郡(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并置。同年,晋城郡由榆中迁至晋城,晋城郡与郡从此在一个城市。文帝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设总督府。兰州因城南有皋兰山而得名。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子城县改为金城县,兰州改为金城县,金城县、滴道县为领,金城为郡治。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反隋,自称西秦霸主,建都金城。不久迁都天水,为唐朝所灭。复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他回到兰州。八年间,他设立了总督办公室。清元年间(公元656年)改为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金城县。甘源二年(公元759年),金城县改为兰州,州治武泉,辖武泉、光武两县。宝应元年(762年),兰州被图凡占领。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贺州人张一超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兰州归唐。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向西方看齐。很快就被党项占领了。清初,依明朝而立。兰州属临洮府,魏属陕西。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魏健回到登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兰州卫重建。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陕甘分置,甘肃设省。都城从常工(今陇西)迁至兰州。此后,兰州一直是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临洮府由滴道迁至兰州,改称兰州府,改皋兰县。当时兰州府管滴道和贺州。皋兰、进贤、威远、靖远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巡抚公署由xi安迁至兰州,甘肃巡抚减少。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州)置路,岚山、常工为岚山路,辖皋兰、洪水、榆中、滴道、道河、丁宁、陶沙、靖远、威远、定西、临潭。道隐驻扎在省会皋兰县。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改为区,兰山路改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甘肃省定为七大行政督察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设岷县)。民国30年,即1941年7月,皋兰县郊区划界,新设兰州市,与皋兰县共同统治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民国33年(公元1944年)城区扩大,东至杨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潭),南至石咀子、八里窑、高栏峰,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146平方公里。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的建设几经变迁。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