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世界运行的规律是什么?
世界观和自然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和解释。比如天人合一,天人互爱,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精神和时代特征。人类文明的进程,本质上是一个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合一”的过程。“天人合一”是“天人合一”的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独特绽放。
“天人合一”的“一”是元,是始。“一画开天”,“一为万物之本”。“惟太极之初,道立合一,使天地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庄子《万物之论》中“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一个同源一体的有机结合体,包含着人与万物的同形、同构、同形、同构、同心、同体等关系。思想核心:万物一体。所以古人用“合一”来解释世界。“天人合一”一词的正式使用是由北宋思想家张载在他的《正梦甘明》中提出的。
“天人相爱”的“泰”,就是“和”、“泰”、“通”的意思。也叫“偏激”和“太”。《易经》中的“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天地合,泰”的完整结合。“天人相爱”,源于当代梁魁《天人相爱》中的“善待苍天,趣味无穷”。善待土地,好处无穷;善待他人很有趣。天人相爱,芳村如此长。思想核心:万物互利。所以,今天的人以“互泰”期待世界。它以师法、顺应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主张人对一切自然事物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把一切自然事物都看作是与自己有机联系的。它还明确了人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天人合一”指的是天人、人与自然的正常关系,是一种和谐美好的天人关系。它是基于“天人合一”理论的新建构,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发展。“天人合一”和“天人合一”因历史背景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思想含义。后者除了在文字表达上有所创新外,在内涵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他们的许多行为和结果只能用“依天而行”、“天意”的态度来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产生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合一”问题,这一问题多以“静”、“一元”、“机械”的形式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天人感应”的理念,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度挖掘,是在古人智慧基础上的创新。它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注重“相互影响”的思想和因果辩证法,以“动态”、“多元”、“灵活”的形式出现。在科技文明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唤醒人。所以“天人相爱”是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自然观。(正文/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