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古代研究《孙子兵法》经历了什么历史时期?
(一)酝酿期——从远古时代到春秋时期
学术界普遍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中国春秋晚期。也有人认为这本书写于战国时期或更晚。关于这本书的作者,大部分人认为是孙武写的,后人为讹。关于孙武的生卒年,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的人,与孔子大约同一时代。
孙子兵法应该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才产生的。造成它的因素很多,应选择以下几点:中国自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的源头;以往的军事学理论成果,如军事志、军政、古司马法、灵典等。,都是《孙子兵法》跃上军事科学巅峰的敲门砖。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尤其是“道”、“仁”、“阴阳”、“护民”等学说,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贤明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一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的个人天赋和努力是《孙子兵法》的主观因素。此外,汉民族在先秦时期形成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了指导作用。这就是《孙子兵法》产生于中国而非国外,产生于春秋时期而非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
(二)增益与早期校对时期——战国至秦汉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出版,但传播并不迅速和广泛。原因大致如下:吴国朝廷对《十三行》保密,当时媒体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的观念会贬低此书,其价值未被当时的人们发现。直到战国时期,这本书才开始广泛流传,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子兵法》《武治》之书者,家中有之”。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孙子自己的以“奇袭”“欺骗”为主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孙子的后人孙膑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和运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孙吴后期研究在解释、阐发和充实《十三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武文》、《四编》、《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应该是他们对《十三经》的解释、阐发和充实之作。简而言之,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1996在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最早写的是“八十二篇”,但后来他接受了儿子的建议,因其“暗谋”,将其浓缩为“十三篇”,是虚构到墙上,违背史实。
汉代官方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理。第一次是汉高帝时,时间大致在高帝六年(201年前)到高帝十一年之间,张亮和韩信是“先后”的。第二次是汉武帝时期,军政养仆“弃遗而逃,录兵于纪”。第三次,孝成帝时,洪仁的《兵书》分为军事战术、军事形势、军事阴阳、军事技巧四大类,其中《孙子兵法》居首位。这三个安排对《孙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3)切复与注释时期——魏晋至隋唐
曹操《孙子兵法略》中对《孙子兵法》的批评应包括《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除十三篇之外的所有文章。杜牧《孙子序》说:“吴书有几十万字时,曹魏武帝删减,细细书写。当有十三篇,成系列,曹为序,因有注解。”这里的“削”(删)其“多余”应包括“十三篇”以外的69篇,“精削笔端(校注)”指的是“十三篇”曹操只注释了“十三篇”,称之为《孙子略解》,使其广为流传,甚至其余部分也因“嫌富”、“未能得要领”而失传。曹操《孙子兵法略解》的出版,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释时期。曹注重文字的解释,但他也是一个军事家,更注重实际运用。因此,他的注释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后世影响很大。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曹注《孙子兵法》外,还有注《孙子兵法》、贾诩注《孙子兵法》、曹王陵注《孙子兵法》、张子尚注《孙经》和孟注《孙子兵法》。他的注释多为简括,重在考据训诂,显示了《孙子兵法》早期注释时期的特点。
《孙子兵法》的诠释在隋唐五代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注释《孙子》的书籍主要有隋代萧季《孙子注》、唐代李贽《孙子注》、林佳《孙子注》、杜佑《孙子注》、杜牧《孙子注》、陈贵《孙子注》。宋人编纂的11个名孙中,唐人占了5个。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注释,除了注释者众多之外,还具有另辟蹊径、纠正错误、丰富例证、把握整体的特点。比魏晋南北朝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李贽就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孙子的思想,他根据《敦嘉》做了一个陈述。杜牧的《春秋战国时事知识非常翔实》,笔记广泛翔实,有许多新意。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指导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人们注重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在唐代传入日本,并开始向国外传播。(本文来自《孙子兵法》研究史)
(四)吴敬梓第一次建立宋王朝时期
宋代,自仁宗以来,政府重视对军事科学的研究和整理。至宗申,诏书大臣朱复、武学教授何飞飞对《孙子兵法》等七本书进行了修订,并以官方名义发布。与此同时,武术被重新确立,并与七书一起接受考验。至此,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七大兵书,在某种意义上取得了与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此各代互尊,其武侠经典第一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孙子兵法》成为流传后世的最重要的版本。
宋初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主要以官方机构为主。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以私撰为主,体现了战时全社会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宋代的《十孙会记》。一般认为,这本书是现存的11个孙子的孙子笔记。由于编纂者将各种学说汇集在一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历史价值,成为后来研究兵法的人的必读之书。该书的修订出版是宋人对《孙子》研究的一大贡献。此后,《孙子兵法》以《吴京》、《孙子兵法》、《孙子十一记》两版为底本不断繁衍,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两大基本体系。梅的《孙子注》、张竹筠的《孙子注》、郑有贤的《孙子十注》、石的《七书注》都代表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注释的新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张的《前注》,集各家之长,成为一家之言,富而好学,发明多,文笔好,有杜牧之风。此外,此时还出现了西夏语《孙子兵法》,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译本。
总之,宋代在《孙子兵法》文献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版本比较、讲义注释、专题讨论、兵书合并、辑释、分类编纂、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等方面代代相传。特别是《五经》中《孙子》及《孙子注十一则》的编纂出版,对后世大有裨益。但宋代对《孙子兵法》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进展甚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际运用是其薄弱环节。其成就和教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阐述与考证时期——明清
如果说史的《七书讲义》是最早阐释《孙子兵法》的,那么明清时期就是《孙子兵法》的大丰收时期。刘隐的《孙子直解》、赵本学的《孙子校勘引解》、李贽的《孙子作伴》、黄的《五经开宗》、的《孙子赦解》、顾的《孙子集》、黄公的《孙子集》都注重理论阐发。李治主张“七书六经合而为一,以教世世长存”(《孙子兵法·通序》),王阳明将心学与军学相结合,戚继光将军学与儒学合而为一炉,注重理论研究的应用,使《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理论具体化为一系列实践方法;清代顾、黄公开始将《孙子兵法》与西方军事理论相结合,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意义。明清时期许多将领和学者将《孙子兵法》的理论运用于海防建设和火器战术,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此外,这一时期以服务于武学考试为目的的《孙子兵法》研究,重视对《孙子兵法》的阐释,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作为考生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与强调解释《孙子兵法》之义相对应的,是清中叶对《孙子》的考证。其代表人物有孙星衍、毕以训、章学诚。他们对《孙子兵法》的事迹、《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数量和内容、文本修订和注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特别是孙星衍根据华阴道藏和《孙子兵法》等书修订而成的《孙子十记》,纠正了原书中的许多错误,出版后广为流传,成为《孙子兵法》最重要的版本之一,改变了宋代以来主要依赖吴京的局面。然而,由于他看到的信息不完整,他的版本中有一些新的错误。
这一时期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主要是对前代的继承,但在内容上缺乏创新。特别是在清朝,西方军事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清朝人还是死抱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固步自封。研究气氛沉闷,成果平淡,显示出中国古代孙子研究即将结束的迹象。
(6)近代中西军事融合时期——民国时期
与民国时期的古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孙子兵法》与火器条件下的战争实践紧密结合,在战役战术乃至战略思想上有了新的重大发展,与冷兵器时代各种注释者所阐述的理论相比有了质的飞跃;第二,《孙子兵法》理论与西方军事理论在碰撞中融合了,既是闭关锁国的近亲的繁衍,也使《孙子兵法》研究因其获得新生而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第三,《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得到了系统的阐述,而不仅仅是训词、注词、释句、释章。《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已初步概括为战争问题、战争指导、战略战术、治军思想等几个方面,为现代人更科学地概括《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有影响的著作有:蒋方震、刘邦基的《孙子兵法略论》、李毓日的《孙子兵法综论》、钱基博的《孙子句解》、陈启天的《孙子兵法》修订等。虽然现代的时间很短,但却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孙子研究的结束,孙子研究新时代的开始。
(7)孙子建立和大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PRC)。
新中国成立后,孙子兵法研究在继承现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刘伯承、郭华若等老一辈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孙子兵法》研究的新局面,涌现出一批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光芒的《孙子兵法》研究名著。郭华若《孙子注》、银雀山汉墓竹简(一)银雀山汉墓筹备组编《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概论》、杨炳安《孙子会注》、陶《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孙子注》、李陵《孙子古籍研究》等,或者翻译注释信达。特别是汉代《孙子兵法》版本体系的出现,打破了《孙子兵法》两个基本版本传播的格局,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这一时期的论文如雨后春笋,且多为非正式,不仅在《孙子兵法》版本的传播、文本校勘、注释解释、军事思想阐释、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开辟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从系统论入手,有的着眼于决策,有的从管理学讨论,有的从经济学、预测、谈判、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不同角度研究。《孙子兵法》的非军事应用研究逐渐成为《孙子兵法》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于是,孙子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孙子学”。孙子学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荣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