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汉剧的起源
从闽西“随机戏”的兴起,到发展成为闽西汉剧的历史轨迹,无论是剧目、唱腔还是演出节目,都与湖北汉剧有着诸多不同,只有一小部分是相似的。至于广东汉剧,虽然也像闽西汉剧一样被称为“随意戏”、“外江戏”,但它是从徽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相应地,前两种理论显然是值得怀疑的。从闽西先民的迁徙路线和闽西汉剧的商业、唱腔、乐器来看,与湖南祁剧、江西东河剧的起源关系密切。因此,第三种说法似乎更可信。这里试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闽西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徙至南方,先在江西聚集,再经宁化进入福建,后定居闽西、粤东。这条南迁路线是古代中原地区人民与南方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文化交流当然也沿着这条路线。因此,可以说闽西早期戏剧的出现与江西的通俗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的祁剧在江西流传已久,对赣剧影响深远。
(2)据地方志记载,1736(清乾隆元年)寒食节期间,湖南祁剧“新西塘”剧团曾在江西宁化田方乡赤石祠堂演出。随后,湘剧团、赣剧团进入闽西进行系列演出。就影响而言,以西皮和黄儿为主要口音的曲调很快在闽西流行起来。嘉庆年间(1796 ~ 1820),闽西开始有地方艺人演奏该调。据有关记载,连城县罗坊乡罗于嘉庆年间曾师从湖南籍艺人学习。道光以后,龙岩万安出现了安、韩世昌、罗忠秀、罗等艺术家。咸丰年间,闽西已经有了由当地人组建的乱弹剧团,如永定县吴为班主的“梅花班”。
(3)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主要分为南路(黄儿)和北路(西皮),闽西的“随机戏”又称为南路和北路。至于湖北汉剧、徽剧的皮黄调,则没有“南北之路”之称。就乐器而言,湖南祁剧包括岐狐、月琴、三弦、板胡,被称为“四大件”。后来闽西汉剧也有了第一弦、秦越、三弦、琵琶,并称为“四大件”。而且闽西汉剧的主要乐器头弦也叫“调鬼”,又叫“外江弦”,与祁剧的主要主导乐器岐狐十分相似,两种乐器发音尖锐、清晰的特点相同。此外,这两个歌剧有相同的主要打击乐器:大锣。
(4)行当上,祁剧分为“四行”和“九门”;东河戏分“四线”和“九角”;另一方面,闽西汉剧有“四派”和“九行”。这里还隐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语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闽西汉剧与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的渊源深远。